首頁
1
商品介紹
2
人文科學4-1風險 習慣成自然 察覺不到的東西才是風險 個人的認知跟社會的認知有所差距3
http://www.sailed4seas.com/ 李文愚的個人網站

首頁 商品介紹 > 人文航海:21世紀HELM > 人文科學4-1風險 習慣成自然 察覺不到的東西才是風險 個人的認知跟社會的認知有所差距

434

人文科學4-1風險 習慣成自然 察覺不到的東西才是風險 個人的認知跟社會的認知有所差距

這個世界呢的風險永遠都在,但是呢最危險的事情,是我們的認知。
我們對風險的認知,是我們危機的來源,主要呢是由我們大腦的幾個結構組成,第一個就是我們的知識,第二個是我們的技術,第三個是我們的文化,第四個是我們的情緒,第五個是我們的直覺,還有第六個是我們的注意力。風險的代表的是我們的知覺,能夠讓我們處理這些危險的能力。

人文科學4-1風險 習慣成自然 察覺不到的東西才是風險 個人的認知跟社會的認知有所差距

各位朋友大家好,這次我們人文科學講座第四章第一講,上一章呢 我們講的是溝通,這一章呢 我們要講的是風險。 這個世界呢的風險永遠都在,但是呢最危險的事情,是我們的認知。所以呢這個世界我們應該要感覺些什麼?然後呢從這些感覺呢,我們應該要什麼?得到什麼樣的認知?是要討論的東西,這個世界是充滿了不確定性,模糊性跟他的複雜性。不確定性這個東西呢,就是我們恐懼的來源,我們什麼東西都能確定的話,我們就沒有恐懼。那這是永遠都不會變,現實世界就是這麼複雜模糊跟不確定,隨時在變,時時在變,世界就像太陽,對每一個人,那這個世界呢,對我們來講呢,也是暴露在同樣的風險。 我們對風險的認知,是我們危機的來源,主要呢是由我們大腦的幾個結構組成,第一個就是我們的知識,第二個是我們的技術,第三個是我們的文化,第四個是我們的情緒,第五個是我們的直覺,還有第六個是我們的注意力。風險的代表的是我們的知覺,能夠讓我們處理這些危險的能力。 我們能不能安全又有效率的去處理我們所面對的危險,就是我們的風險。知覺呢是相對於我們能夠察覺世界的能力,察覺就是對一種情況,或者是什麼的了解。我們意識層面的差別,就是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現在特別注意的東西啊,就是我們意識層面的察覺。那這裡呢我們稍微解釋一下,人腦工作的層面,知識就是我們已經知道,這附近環境的因子,那是存在我們的短期記憶裡面。技術是在我們的長期記憶裡面,我們能夠做到,或者能夠認知,不必呢 再重新考慮他的正確性,也就是我們習慣性的一部分。文化是我們這一個團體的長期記憶,是行動成敗最大的關連。我們的感覺情緒是我們行動的紅綠燈,我們前面說過呢 溝通的紅綠燈是情緒,哪現在我們的感覺呢,就是我們行動的紅綠燈。我們感覺良好,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都不怕。自我感覺不好的時候,做什麼事情都很怕。我們的直覺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或者是無意識在緊急的狀況之下給我們的回應。那這些呢有時候是不知不覺,有時候是後知後覺,我們習慣說呢下意識,下意識就是我說的潛意識,就採取了緊急煞車的行動,這就是直覺的一部分。我們的注意力是我們對情況的察覺,風險就是我們對情況,察覺不到現場的情況。如果我們都能夠察覺得到,哪風險就不成為風險,那就是我們察覺不到的東西,才是我們的風險。 那我們前面說過,我們的意識可以察覺的項目呢,只有5加減2,就是神奇的七,這麼多。這是永遠都不夠用,你看我們開船,大概手邊能控制的東西,大概還有七樣。開飛機呢,至少有十一樣,他的舵就分左右舵跟什麼垂直的升降舵,翼板,兩部發動機。 世界是隨時在變,時時在變,1分鐘前呢還ok,但是呢經過1分鐘以後,情況就改變,而且呢超乎我們的控制。我們的注意力需要呢,在情況改變前後,發揮作用。我們說呢前1分鐘還沒問題,後一分鐘呢就風雲變色,本來呢文章裡是一個海上的案例,也就是船隻進港,那這個我們放在後面人文航海再講。那我們現在就談基隆河復興空難的事件,那在34分24秒的時候呢,飛機起飛時,1號發電機呢失去動力,等到35分36秒,經過了72秒,飛機就墜落在基隆河,在一號發動機故障之前呢,世界呢都是美好的,一號機故障以後,因為呢操作失誤,1分鐘12秒以後呢,就就煙消雲散。 所以這個就是呢一個很大的風險,那這個風險呢,跟我們要來探討的東西是一樣的。總之呢 現在可以簡短的說一句,就是什麼“習慣成自然”,再危險的行業,如果養成了一定的慣性,尤其是什麼自信自滿,或者是不好的習慣,沒有呢遵照的標準作業程序來做核對的話,就容易發生問題,風險就會變得非常的大。 我們可以察覺的世界呢,其實呢是我們大腦裡面不同的思考過程。我們大腦裡面有短期記憶,還有我們的注意力,還有我們的認知能力,還有我們的決策能力,要評估並且學習,那這些呢 最後都會綜和在我們的工作記憶裡面。我們的大腦呢可以說是像大海一樣,有一層一層的波浪,這些呢波浪都在競爭著我們的注意力,也許呢我們比較能夠感覺得到,就會浮現在我們的意識層面,但是我們人的意識啊,只有七樣東西,跟我們的工作記憶一樣。可是這個意識,要調解我們的情緒,我們的程序記憶跟我們的脈絡記憶,那什麼時候應該要用到我們的感覺?什麼時候應該要依照工作的優先順序來作那這些呢?就是我們工作的習慣。 所有的這些情緒啦,程序啦,脈絡的長期記憶呢,都是在我們大腦裡面,不同的或者是說我們下意識運作,那這些呢長期記憶會競爭使用,我們感官的注意力,我們有時候會注意用耳朵聽,有時候會注意用什麼用眼睛去看,或者就是靜下來感覺他的震動,或是熱度。那這些呢不同的感官所查知的東西,還要能應付我們身體所帶給我們的情緒記憶,好像我們看到害怕的東西呢,自然就會手腳冰冷,四肢僵硬,就凍結在哪裡。其實呢我們的大腦還是在運作,那現今的情況之下,什麼東西是最合適的動作,就是憑藉的我們的感覺,或者是直覺。 我們在做事,都是憑著我的什麼膽量在做事嘛,這確實是事實啊。
因為呢同樣的事情,你喝了酒以後,你的警戒心比較低啊,你就幹了作亂犯上。沒有喝酒以前啊,你的自制力很強,你就不可能會亂做壞事。那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發生的事情,如果呢我們知道事情明確的因果關係。不會有什麼風險,只有在我們預期的因果關係,跟我們現實世界不一樣的時候,才會發生風險。 好像呢你平常的殺人放火,都沒罪啊,你在戰場上面。你到處殺人放火。如果呢 你呢在一個平靜的市區裡面殺人放火,那你就變成了全民公敵,大家都要攻擊你。因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跟你的作為是相對的,哪有的時候,殺人放火是正確的,哪有的時候呢卻是錯誤的,所以這是一個集體的認知。我們呢也可以說是,我們個人的認知跟這個社會的認知有所差距的時候,就是我們個人風險的開始。當然這是說的個人修養的部分,如果就開飛機 開船 開汽車來講,他的風險,就是我們認知的危險,跟實際道路上 海面上 天空中所有可能遇到的風險,有所差距的地方。 我們看看呢,佛教講的受想行識,受呢就是我們感官。能夠感受到的東西。想呢 就是我們的長期記憶,所提供給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我們的情緒所給我們的感覺。行呢 是我們真正付諸實施的,我們有想法,不一定有做法,那我們真正做了以後呢,這三種集合起來,才會成為我們的識,也就是說我們的認知,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想法跟做法,表現在實際行為上面的,養成我們最後的一個慣性。
148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