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件三:李文愚對《學校在窗外》閱讀心得與社大教學理念
“學校在窗外” 心得報告
花了1個禮拜的時間、仔細的研讀了黃武雄教授,這一部分的論述,心中非常感佩,這一份來自台灣教育改革運動的先驅,有理想,有抱負,有方法,有步驟的運動過程。但是他的奮鬥是屬於20世紀的,是20年前的戰鬥,讀起來的感想,有的好,有的壞,有成功,也有失敗,其實也不必深究,因為在我的理念裡面,這個世界是,“隨時在變,時時在變”,生而為人,就是要“應付萬變”,是我們對現實的呼應,永遠不變的態度,是求善的精神。二十年過後,我們再來看黃教授的成敗得失,就有失厚道,因為我們沒有處在當時的環境,沒有面對當時的困難,現在來談論他的是非,有點像是以成敗論英雄。話說現在,雖然我的心得是蠻多的,在20年前我也是白紙一張,跟本無法評論,但是機會難得,我會在本文中,多少做出一些基本面的回應。
”貓一套、狗一套、每個人都有一套”,這是求真的精神,人很容易走入既有的框架之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套中心的思想體系。尤其是數學家的專業訓練,就是用一些簡單的定理假說,來發展出系統心得,思考,邏輯推論能力,黃教授也不例外,他對人生的興趣,認為有三個基本面向,簡言之為趣向,這個各位熟悉的名辭,對於初次閱讀的我來說,就是一個障礙,三個趣向,第一個是維生,第二個是互動,第三個是創造。首先依照我的個性,我不會把Interest ,這個英文翻譯成趣向,英文字不可能像中文一樣,無限拆卸疊加,如果英文理面沒有造新字,中文就不應該造新詞,這對中文是一種負擔,造成新進者的障礙。 人生,我認為是承接宇宙繼起的生命。人對生命的這三種興趣,是因時因地制宜的,就像隨時在變,時時在變是一樣的。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興趣,在不同的環境之下,選擇也不一樣,雖然我們可以面面俱到,同時照顧到這三種生命的興趣,但是那是屬於極少數的幸運兒,我們不能以此來要求所有人,都能過得上有尊嚴有快樂,有理想有抱負的生活,事實上,被生活折磨的人,比能夠享受生活的人多得多,所以這是一種理想中的生命狀態,但並不是我們的常態,像我本人現在是著述滿多的,在四十歲的時候,也只能抱著“棄聖絕智”的心情,努力的工作,維持著維生的興趣。我的兒子從事身心靈的追求,我也是如此告誡他。
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去與人互動,與自然互動,去創造人生,這有一個生成的過程,沒有生成的過程,這些互動對任何人都是一種負擔,黃教授提到,在解嚴前,黨外人士選舉演講的場面時,另人印象深刻,“在陰雨霏霏的暗夜,台上慷慨激昂的演講,對照的卻是台下萬人空巷,默然不發一語的大眾“,這是多麼激烈的反差,台上的人有熱情有抱負,像最近過世的李敖,台下的人反應卻是這麼的冷淡,像現今社會對他的反應。相信這一幕就是讓黃教授終生投入社會運動的契機,為什麼台上跟台下的反差會這麼大,這是最基本的學習理論,人的學習,主要靠的是慣性。要有學習效果,就要有學習的慣性。大家還沒有悟透,照我來講,演講的是感性發言,聽講的還在理性的吸收階段,還沒有能起共鳴,也就是長期記憶與慣性的唱和。理性感性與慣性,是我的學習理論,也會在講座裡介紹。
再來談到學校教育的部分,黃教授的童年與解放,這一本書我沒看過,不知道有沒有談到小學教育,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本身最經常從事的是船員船長訓練的講師工作,2017年有幸在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擔任過一年的航海系系主任,對於教育的理念,就此與各位先進們討論一下。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學校的教育內容,在我們進社會以後實際應用程度,可以說是在小學階段,我們學過的東西,其中百分之八九十,是我們終身隨時在用的東西,除了我們不擅長的音樂 美術 體育等等,到了國中階段,在學校學過的東西,實際生活上的應用,可能只有用到百分之六七十,到了高中階段,我們學的東西可以用在生活上的,可能只有三四十,大學階段就算分了科,洋洋灑灑的一堆東西,實際上出了社會,能用到的只有百分之十幾二十,等到了研究所學的,能用到的就只剩下不到百分之十。 如果我們要說教育改革,培養全人教育,應該是著力在小學教育吧! 任何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培養慣性,從小的慣性,撒掃應對,如果等這個人,已經過了青春期,懶散慣了,才給他機會去用腦,那個腦子也還是懶散的。用英數理化歷史地理去鎖死學生的想像思考,固然不對,沒有養成良好的思考辯證習慣,就貿然縱虎歸山,開大門走大路,只能歧路亡羊。我彷彿看到了暗夜裡,那個萬人空巷的場景,這時候,你如何的教育改革,都是在醞釀的階段,不會有實際的成果與動作,除非他真正的投入,荒廢了學業,放棄了維生的興趣。前幾天,看到法國總理,馬克洪的演講,提到要以法國的文化來領導世界,法國文化是否優越,自由平等博愛,我不知道,但是這一分底氣,卻是來自法國的哲學會考,不會思辯不能高中畢業,這才是我們教育改革要學的東西。英美的文學課程,一定會給閱讀教材,共同討論的內容,談的是時代背景,人性爭扎,善惡的分際,歷史地理人性,無所不包。換到了中文課,卻是詩詞歌賦,作者單字,流為考試的型式。教育改革的重點,應該是在小學教育。人格教育不教,也是敗筆,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人格教育是養成教育,台灣人沒有一套人格教育,就會被宗教外國文化取代,小孩是沒有辦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我本人也是接近到六十歲,才有這一套“21世紀人海羅盤“。
我們談談黃教授的教育理念,在20年後的今天來看,小班小校,面對今日少子化的壓力,已經自然形成,那與當年大學錄取率只有20%的時代不同,現在的大學錄取率是100%,只要有拿到畢業證書,同等學歷,就可以免試入學。大學教育雖然可以像美國人講的,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時代在變,現代的小孩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早熟,數位學習的資源比我們多,不必等到大學,才來百花齊放,應該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高中前就做好,像是法國哲學會考,利用這樣的東西,做為12年國教的成績單,也是年輕人自我檢視,自己的思辯能力的一個指標,大學階段應該培養專業,或是個人興趣,社會運動。這個人生階段,大部份興趣還是在求偶,培養正確的兩性關係與互動,是整個社會安定的基石,學好這一點,大學教育也算是成功。 人生不能求全,維生互動創造,甚至父親有沒有想像力,這些命題太高,只能順其自然,古人說,將相本無種,人如果沒有這分自覺,只能隨波逐流,任人擺佈。
廣設大學,在我看到的是,現在做廚師的要讀大學,做服務生空姐要讀大學,菜市場賣菜的要讀大學,幾乎沒有職業分流的問題。通通讀大學,對人的影響是,磨掉了年輕人的銳氣與衝勁,大學四年對年輕人來講,大一體育跑步考八百公尺,大二四百,大三兩百,大四只能跑完一百公尺,否則體力不濟。台灣人的氣質改變了,沒有英國德國的足球流氓,美國的體育文盲,讀大學浪費的生產力,我們有足夠的家庭支持,台灣年輕人大部份悠遊現狀,通通進入大學以後,台灣年輕人對身心靈的追求是全球第一。社會運動無人有興趣,無殼蝸牛運動消聲匿跡,抗議空污誰管,只有政治分贓,做網軍詐騙集團,拜卡神賺軟錢,沒有人要衝擊現有體制,就像黃教授所言,惡質的資本主義已然形成,空屋率全世界最高,社會不公,貧富差距拉大,是現在進行式。高中畢業的人,在人生的階段,正是戒之在鬥,是最容易感情衝動,對推動社會改革最有感的時候,拋頭顱撒熱血,赴湯蹈火,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都在所不惜。如果在這個階段,他們的精力,被引導去升學,或被流放到大學裡倘佯,年輕人的銳氣,就會被消磨殆盡,再無力氣從事社會改革,因為藏在血液裡的荷爾蒙,起了變化。荷爾蒙對人類行為,產生的影響,在講座裡有詳細的講解。
社會運動要寄望於大學教育的獨立思考,台灣人做不到,因為我們的體制,沒有從小養成這些思辯的慣性,是不可行。讀了大學以後,對人生只能有些粗淺的看法,大部份只能是人云亦云,少了感情用事的衝動,理性的發展,又還不足以產生足夠自覺的行動,這需要慣性,況且大學時的理性,大部份都用來發展我們的專業,畢業後又投身於維生的興趣,偶而興起的學運,都只是政治運動的一環,對老百姓的生活疾苦,並未著墨,稱不上社會運動。 那社會運動寄望於社會大學,是否可能?
講師對社大的理解和期許
社會大學是相對於一般的正統大學而言,依照黃教授的想法,是對那些沒辦法進入,還是錯過了高中畢業以後,正常升學管道的人士的另一項選擇。在社會大學的學員,照黃教授的分析,80%未曾讀過大學的人士,其他的20%是讀過大學,然後想要進修的人士。當然這是社會大學初辦時候的學員比例,經過了這20年,我看開課的內容,大部分都是休閒才藝的課程,部份屬於文學歷史地理課程,與社會運動的推廣,相去甚遠,可見經過這些年的淘選,選讀社會大學的學員,或是一般大學教授利用社區大學,對社會人士的再教育,或推動社會運動的熱情,已經消退,這與黃教授的想法不一樣。 就我所知,教育部現在的補助款,有USR大學的社會責任,要求大學與社區結合,加上大學的普及與少子化的壓力,一般的私立大學,為了求生存,會主動與社區結合,增加自己的學生來源,以大學的資源,去主動關心社區改造的需求,所以社區大學對社區關懷這一塊,已經有一般大學積極的參與,這是時代背景的不同,也是值得慶幸的事。 我看過社區大學的畢業證書發證規定,128個學分是滿嚴格的要求,部份學科的學分數,規定要修滿16個學分,每們課的學分卻是3學分,學員需要修六門課才能滿足16學分的要求,這就需要一學期的時間,最快八個學期,四年才能領到畢業證書,好在有教育部的認證,可以抵免正式大學學分,辛苦功讀,還有一些代價,不過要社會人士來攻讀,照這個時程,相當於大學夜間部,沒有專心學習,學分太多,恐怕會無法吸收。
我對教學的想法,
依照我的冰山理論,人類的學習,攸關到我們的短期記憶,短期記憶最長的存續時間是兩個月,而且是在20秒之後,就會被其他的短期記憶所更新,短期記憶的容量是5加減2,學習需要有效果,要靠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的來源是我們的感官,感官記憶要轉化到短期記憶,需要長期記憶的認知,百分之九十的感官記憶,在進入大腦之前,就被過濾掉了,短期記憶就是我們的意識層面,是我們的理性。如果我們的長期記憶無法理解,或是感覺到,我們聽到看到摸到的東西,我們就會視而不見,這就是俗話說的對牛彈琴,或是聖經上說的,在豬面前撒珍珠。要驗收長期記憶,需要兩個月以上的時間來確認。 學習的來源是感官記憶,沒有感官就沒有學習,所以感官的來源越豐富,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聽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說到,說到不如做到,所以討論實作才是王道。長期記憶的經營,是潛意識的工作,旋元佑英文教授鼓勵學生,看原文書,不要字字查字典,要前後文去對照,去意會,讓它的意義,自然浮現,英文單字的記憶,也是一樣,接觸久了,就會自然記得,就像小孩的學習一樣。 教學的方法,便是要配合人類大腦的運作,豐富感官的層次,培養慣性與長期記憶著手。 教學的內容,照黃教授的講法,維生不必教,創造無法教,學校最該教的是互動,本課程教的就是互動,基礎是大腦的記憶運作,先介紹貓一套狗一套,再來是21世紀的時代趨勢,其他的五大基點,就是仁,人與人的平行互動,義,人與組織的垂直互動,禮,人與自己情緒的互動,智,人與自然的互動,信,人與自己潛意識的互動。有此數端,可以行之四海,剋服地球村上各種文化差異,避免各種有意無意的錯誤發生,人生再無疑義,免於恐懼的自由,活的無憂無慮,達到美美的人生,這是求美的意義。
對經驗知識與套裝知識的理解
經驗知識是主觀的,而套裝知識是客觀的。主觀的經驗,主要來自我們生活的面向,經過一段時間的沉積之後,我們把它歸納成幾個簡單的要點,成為我們的經驗知識。但這是因時因地制宜的,我們說,隨時在變,時時在變,應付萬變,這是我們配合現場的人事時地物,而做的各項調整,這就好像非洲森林裡面,土人使用的毒吹箭,獵取樹上的鳥類,他對吹箭飛行的軌跡預測,要考慮當時的風向 風速 溫度 濕度,鳥類的距離 高度因素,這些有時候是無法言傳的,甚至對他來講,他並沒有任何度量衡單位的理解,只由他的感官提供線索,在他們大腦的潛意識裡面,做出的運算,他不會給出任何一個數字,但是他預測的軌跡,卻比超級電腦運算的還要準,因為他幾乎可以達到百發百中,這種總體運算的能力,就是我們的經驗知識。 所謂的套裝知識是抽象知識的集合化,抽象知識的原型,不過是個體的一個屬性,像前面的例子,氣候條件包括,風向 風速 溫度 濕度,與物理條件包括距離 高度等,我們一個一個測量完了以後,在計算吹箭的仰角,初速等變數,經過無數次的分析驗證,做成一個多元多次微分方程式,或是數學模式,相信讀過研究所,寫過論文的就懂,依照計算出來的結果,設計出來的吹箭機,還要考慮機器的機器能轉換,能否提供足夠的精確度,來達到我們計算的仰角與初速,這是不是有一套?套裝知識。
貓一套,狗一套,每個人都有一套,同樣的實驗數值,兩個研究生推導出來的數學模式不同,計算結果就不一樣,打不打的到小鳥,天知道。 照我的本業,航海,我也是賣的套裝知識,嘲笑其他船長的經驗知識。套裝知識要成功,要孥繁為簡,要用歸納法,把世間萬相,林林總總,好像相對論一樣,簡化為一個公式,這樣才可長可久。套裝知識很大的一部份是標籤化,把一些概念固定在我們的長期記憶之中,這就是黃教授說的,建構數學不能無限制建構下去,到了一個階段,要把前面建構的東西,做一下總結,但是總結不能一僦而至,像孫悟空一個跟斗雲,就到了五指山下,那就犯了過分簡化的毛病,中國人說是以偏概全,外國人說是jump out conclusion.我個人對專業的要求是培養正確的直覺,直覺來自慣性,總結出來的套裝知識,要訓練到長期記憶裡面,變成總體性的經驗知識,一觸即發。經驗知識就像九九乘法,套裝知識就像建構數學,學會分析歸納是很好,但是用到日常,還是九九乘法最好。
對參與公共事務的經驗與看法
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大部份是在海事方面,依照我對海上人為事故的研究與瞭解,個人正在推廣到全世界的航運界。海運的操作,關係到海洋海生物的維護,沿海國的環保,船員本身的安全,船員在海運界是長期弱勢的一群,沒有適當的教育訓練,也沒有適當的工會管制,經常超時工作,雖然有海上勞動公約的規定,實際工作卻如岸上的勞基法一般,反而變成有加班,卻不能報領工資,因為超時工作,反而還要填報不實的工作時數表,越來越麻煩。
海上事故的發生,有國際海事組織的標準申報調查報告程序,可惜都是官樣文章,沒有實質上的助益,案件到了海事法庭,又依法論法,完全與事實脫節,我經常在為文疾呼,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寄到英國的航海學會發表,因篇幅太多,於2007年承該會之秘書長協助合著,出版了海上避碰專書“Managing Collision Avoidance at Sea”,是為避碰的抽象套裝知識,2017年結合我對人為因素的瞭解,復於船長公會出版,近接避碰一書,結和個人的學習理論。個人深知這些套裝知識,對航運界是一種革新,任何的新事務,要成功都不是一個人就能成事,況且本人並未受過學院洗禮,現今社會沒有師承,就沒有出路,有了師承,就只有篇篇論文,總是見樹不見林,所以無償開放,自建網站,全部公佈,固然是為了推廣,其實是自救,沒有放下,就無法前進。
個人要面對的,是全世界航運界的無知,其中並不一定全有自私自利的因素在內,像國內與大陸的教育界一般,但是本人對人性的瞭解,深知這是萬人空巷,台上慷慨激昂,台下卻靜默無聲的暗夜,與黃教授年輕時,看到黨外人士演講的場面一樣,這全都是習慣造成。貓一套,狗一套,誰會承認自己教的,還是做的不好,從頭來過。不要說航運界,就拿一般的教育界,有誰能夠接受我的冰山理論,我不是天縱英才,沒有日夜鑽研,也不是苦思默想而得,這些知識乃是潛意識自然浮現,說是靈感也好,說是使命也好,不為形役,不為物累,為而不有,我只有全部公開,就像我說的,這不是做功名,也不是做功德,這是做功課。先放下創造者的角色,置身事外,才能就教於各位前輩先進,做一個互動者的角色,藉以修正自己的錯誤,畢竟我也有一套,隨時在變,時時在變,應付萬變,經驗知識也好,套裝知識也好,黑貓也好,白貓也好,抓得老鼠就是好貓,不知道老鼠在那裡?有請各位指點,謝謝你。
請參考個人網站名稱是 “行情四海 捨我其誰”
www.sailed4sea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