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件三:李文愚对《学校在窗外》阅读心得与社大教学理念
“学校在窗外” 心得报告
花了1个礼拜的时间、仔细的研读了黄武雄教授,这一部分的论述,心中非常感佩,这一份来自台湾教育改革运动的先驱,有理想,有抱负,有方法,有步骤的运动过程。但是他的奋斗是属於20世纪的,是20年前的战斗,读起来的感想,有的好,有的坏,有成功,也有失败,其实也不必深究,因为在我的理念里面,这个世界是,“随时在变,时时在变”,生而为人,就是要“应付万变”,是我们对现实的呼应,永远不变的态度,是求善的精神。二十年过后,我们再来看黄教授的成败得失,就有失厚道,因为我们没有处在当时的环境,没有面对当时的困难,现在来谈论他的是非,有点像是以成败论英雄。话说现在,虽然我的心得是蛮多的,在20年前我也是白纸一张,跟本无法评论,但是机会难得,我会在本文中,多少做出一些基本面的回应。
”猫一套、狗一套、每个人都有一套”,这是求真的精神,人很容易走入既有的框架之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套中心的思想体系。尤其是数学家的专业训练,就是用一些简单的定理假说,来发展出系统心得,思考,逻辑推论能力,黄教授也不例外,他对人生的兴趣,认为有三个基本面向,简言之为趣向,这个各位熟悉的名辞,对於初次阅读的我来说,就是一个障碍,三个趣向,第一个是维生,第二个是互动,第三个是创造。首先依照我的个性,我不会把Interest ,这个英文翻译成趣向,英文字不可能像中文一样,无限拆卸叠加,如果英文理面没有造新字,中文就不应该造新词,这对中文是一种负担,造成新进者的障碍。 人生,我认为是承接宇宙继起的生命。人对生命的这三种兴趣,是因时因地制宜的,就像随时在变,时时在变是一样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兴趣,在不同的环境之下,选择也不一样,虽然我们可以面面俱到,同时照顾到这三种生命的兴趣,但是那是属於极少数的幸运儿,我们不能以此来要求所有人,都能过得上有尊严有快乐,有理想有抱负的生活,事实上,被生活折磨的人,比能够享受生活的人多得多,所以这是一种理想中的生命状态,但并不是我们的常态,像我本人现在是著述满多的,在四十岁的时候,也只能抱著“弃圣绝智”的心情,努力的工作,维持著维生的兴趣。我的儿子从事身心灵的追求,我也是如此告诫他。
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去与人互动,与自然互动,去创造人生,这有一个生成的过程,没有生成的过程,这些互动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负担,黄教授提到,在解严前,党外人士选举演讲的场面时,另人印象深刻,“在阴雨霏霏的暗夜,台上慷慨激昂的演讲,对照的却是台下万人空巷,默然不发一语的大众“,这是多么激烈的反差,台上的人有热情有抱负,像最近过世的李敖,台下的人反应却是这么的冷淡,像现今社会对他的反应。相信这一幕就是让黄教授终生投入社会运动的契机,为什么台上跟台下的反差会这么大,这是最基本的学习理论,人的学习,主要靠的是惯性。要有学习效果,就要有学习的惯性。大家还没有悟透,照我来讲,演讲的是感性发言,听讲的还在理性的吸收阶段,还没有能起共鸣,也就是长期记忆与惯性的唱和。理性感性与惯性,是我的学习理论,也会在讲座里介绍。
再来谈到学校教育的部分,黄教授的童年与解放,这一本书我没看过,不知道有没有谈到小学教育,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本身最经常从事的是船员船长训练的讲师工作,2017年有幸在台北海洋科技大学担任过一年的航海系系主任,对於教育的理念,就此与各位先进们讨论一下。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学校的教育内容,在我们进社会以后实际应用程度,可以说是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东西,其中百分之八九十,是我们终身随时在用的东西,除了我们不擅长的音乐 美术 体育等等,到了国中阶段,在学校学过的东西,实际生活上的应用,可能只有用到百分之六七十,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学的东西可以用在生活上的,可能只有三四十,大学阶段就算分了科,洋洋洒洒的一堆东西,实际上出了社会,能用到的只有百分之十几二十,等到了研究所学的,能用到的就只剩下不到百分之十。 如果我们要说教育改革,培养全人教育,应该是著力在小学教育吧! 任何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惯性,从小的惯性,撒扫应对,如果等这个人,已经过了青春期,懒散惯了,才给他机会去用脑,那个脑子也还是懒散的。用英数理化历史地理去锁死学生的想像思考,固然不对,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辩证习惯,就贸然纵虎归山,开大门走大路,只能歧路亡羊。我彷佛看到了暗夜里,那个万人空巷的场景,这时候,你如何的教育改革,都是在酝酿的阶段,不会有实际的成果与动作,除非他真正的投入,荒废了学业,放弃了维生的兴趣。前几天,看到法国总理,马克洪的演讲,提到要以法国的文化来领导世界,法国文化是否优越,自由平等博爱,我不知道,但是这一分底气,却是来自法国的哲学会考,不会思辩不能高中毕业,这才是我们教育改革要学的东西。英美的文学课程,一定会给阅读教材,共同讨论的内容,谈的是时代背景,人性争扎,善恶的分际,历史地理人性,无所不包。换到了中文课,却是诗词歌赋,作者单字,流为考试的型式。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在小学教育。人格教育不教,也是败笔,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人格教育是养成教育,台湾人没有一套人格教育,就会被宗教外国文化取代,小孩是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我本人也是接近到六十岁,才有这一套“21世纪人海罗盘“。
我们谈谈黄教授的教育理念,在20年后的今天来看,小班小校,面对今日少子化的压力,已经自然形成,那与当年大学录取率只有20%的时代不同,现在的大学录取率是100%,只要有拿到毕业证书,同等学历,就可以免试入学。大学教育虽然可以像美国人讲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时代在变,现代的小孩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早熟,数位学习的资源比我们多,不必等到大学,才来百花齐放,应该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高中前就做好,像是法国哲学会考,利用这样的东西,做为12年国教的成绩单,也是年轻人自我检视,自己的思辩能力的一个指标,大学阶段应该培养专业,或是个人兴趣,社会运动。这个人生阶段,大部份兴趣还是在求偶,培养正确的两性关系与互动,是整个社会安定的基石,学好这一点,大学教育也算是成功。 人生不能求全,维生互动创造,甚至父亲有没有想像力,这些命题太高,只能顺其自然,古人说,将相本无种,人如果没有这分自觉,只能随波逐流,任人摆布。
广设大学,在我看到的是,现在做厨师的要读大学,做服务生空姐要读大学,菜市场卖菜的要读大学,几乎没有职业分流的问题。通通读大学,对人的影响是,磨掉了年轻人的锐气与冲劲,大学四年对年轻人来讲,大一体育跑步考八百公尺,大二四百,大三两百,大四只能跑完一百公尺,否则体力不济。台湾人的气质改变了,没有英国德国的足球流氓,美国的体育文盲,读大学浪费的生产力,我们有足够的家庭支持,台湾年轻人大部份悠游现状,通通进入大学以后,台湾年轻人对身心灵的追求是全球第一。社会运动无人有兴趣,无壳蜗牛运动消声匿迹,抗议空污谁管,只有政治分赃,做网军诈骗集团,拜卡神赚软钱,没有人要冲击现有体制,就像黄教授所言,恶质的资本主义已然形成,空屋率全世界最高,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拉大,是现在进行式。高中毕业的人,在人生的阶段,正是戒之在斗,是最容易感情冲动,对推动社会改革最有感的时候,抛头颅撒热血,赴汤蹈火,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都在所不惜。如果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精力,被引导去升学,或被流放到大学里倘佯,年轻人的锐气,就会被消磨殆尽,再无力气从事社会改革,因为藏在血液里的荷尔蒙,起了变化。荷尔蒙对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在讲座里有详细的讲解。
社会运动要寄望於大学教育的独立思考,台湾人做不到,因为我们的体制,没有从小养成这些思辩的惯性,是不可行。读了大学以后,对人生只能有些粗浅的看法,大部份只能是人云亦云,少了感情用事的冲动,理性的发展,又还不足以产生足够自觉的行动,这需要惯性,况且大学时的理性,大部份都用来发展我们的专业,毕业后又投身於维生的兴趣,偶而兴起的学运,都只是政治运动的一环,对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并未著墨,称不上社会运动。 那社会运动寄望於社会大学,是否可能?
讲师对社大的理解和期许
社会大学是相对於一般的正统大学而言,依照黄教授的想法,是对那些没办法进入,还是错过了高中毕业以后,正常升学管道的人士的另一项选择。在社会大学的学员,照黄教授的分析,80%未曾读过大学的人士,其他的20%是读过大学,然后想要进修的人士。当然这是社会大学初办时候的学员比例,经过了这20年,我看开课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休闲才艺的课程,部份属於文学历史地理课程,与社会运动的推广,相去甚远,可见经过这些年的淘选,选读社会大学的学员,或是一般大学教授利用社区大学,对社会人士的再教育,或推动社会运动的热情,已经消退,这与黄教授的想法不一样。 就我所知,教育部现在的补助款,有USR大学的社会责任,要求大学与社区结合,加上大学的普及与少子化的压力,一般的私立大学,为了求生存,会主动与社区结合,增加自己的学生来源,以大学的资源,去主动关心社区改造的需求,所以社区大学对社区关怀这一块,已经有一般大学积极的参与,这是时代背景的不同,也是值得庆幸的事。 我看过社区大学的毕业证书发证规定,128个学分是满严格的要求,部份学科的学分数,规定要修满16个学分,每们课的学分却是3学分,学员需要修六门课才能满足16学分的要求,这就需要一学期的时间,最快八个学期,四年才能领到毕业证书,好在有教育部的认证,可以抵免正式大学学分,辛苦功读,还有一些代价,不过要社会人士来攻读,照这个时程,相当於大学夜间部,没有专心学习,学分太多,恐怕会无法吸收。
我对教学的想法,
依照我的冰山理论,人类的学习,攸关到我们的短期记忆,短期记忆最长的存续时间是两个月,而且是在20秒之后,就会被其他的短期记忆所更新,短期记忆的容量是5加减2,学习需要有效果,要靠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的来源是我们的感官,感官记忆要转化到短期记忆,需要长期记忆的认知,百分之九十的感官记忆,在进入大脑之前,就被过滤掉了,短期记忆就是我们的意识层面,是我们的理性。如果我们的长期记忆无法理解,或是感觉到,我们听到看到摸到的东西,我们就会视而不见,这就是俗话说的对牛弹琴,或是圣经上说的,在猪面前撒珍珠。要验收长期记忆,需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来确认。 学习的来源是感官记忆,没有感官就没有学习,所以感官的来源越丰富,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说到,说到不如做到,所以讨论实作才是王道。长期记忆的经营,是潜意识的工作,旋元佑英文教授鼓励学生,看原文书,不要字字查字典,要前后文去对照,去意会,让它的意义,自然浮现,英文单字的记忆,也是一样,接触久了,就会自然记得,就像小孩的学习一样。 教学的方法,便是要配合人类大脑的运作,丰富感官的层次,培养惯性与长期记忆著手。 教学的内容,照黄教授的讲法,维生不必教,创造无法教,学校最该教的是互动,本课程教的就是互动,基础是大脑的记忆运作,先介绍猫一套狗一套,再来是21世纪的时代趋势,其他的五大基点,就是仁,人与人的平行互动,义,人与组织的垂直互动,礼,人与自己情绪的互动,智,人与自然的互动,信,人与自己潜意识的互动。有此数端,可以行之四海,克服地球村上各种文化差异,避免各种有意无意的错误发生,人生再无疑义,免於恐惧的自由,活的无忧无虑,达到美美的人生,这是求美的意义。
对经验知识与套装知识的理解
经验知识是主观的,而套装知识是客观的。主观的经验,主要来自我们生活的面向,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之后,我们把它归纳成几个简单的要点,成为我们的经验知识。但这是因时因地制宜的,我们说,随时在变,时时在变,应付万变,这是我们配合现场的人事时地物,而做的各项调整,这就好像非洲森林里面,土人使用的毒吹箭,猎取树上的鸟类,他对吹箭飞行的轨迹预测,要考虑当时的风向 风速 温度 湿度,鸟类的距离 高度因素,这些有时候是无法言传的,甚至对他来讲,他并没有任何度量衡单位的理解,只由他的感官提供线索,在他们大脑的潜意识里面,做出的运算,他不会给出任何一个数字,但是他预测的轨迹,却比超级电脑运算的还要准,因为他几乎可以达到百发百中,这种总体运算的能力,就是我们的经验知识。 所谓的套装知识是抽象知识的集合化,抽象知识的原型,不过是个体的一个属性,像前面的例子,气候条件包括,风向 风速 温度 湿度,与物理条件包括距离 高度等,我们一个一个测量完了以后,在计算吹箭的仰角,初速等变数,经过无数次的分析验证,做成一个多元多次微分方程式,或是数学模式,相信读过研究所,写过论文的就懂,依照计算出来的结果,设计出来的吹箭机,还要考虑机器的机器能转换,能否提供足够的精确度,来达到我们计算的仰角与初速,这是不是有一套?套装知识。
猫一套,狗一套,每个人都有一套,同样的实验数值,两个研究生推导出来的数学模式不同,计算结果就不一样,打不打的到小鸟,天知道。 照我的本业,航海,我也是卖的套装知识,嘲笑其他船长的经验知识。套装知识要成功,要孥繁为简,要用归纳法,把世间万相,林林总总,好像相对论一样,简化为一个公式,这样才可长可久。套装知识很大的一部份是标签化,把一些概念固定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之中,这就是黄教授说的,建构数学不能无限制建构下去,到了一个阶段,要把前面建构的东西,做一下总结,但是总结不能一僦而至,像孙悟空一个跟斗云,就到了五指山下,那就犯了过分简化的毛病,中国人说是以偏概全,外国人说是jump out conclusion.我个人对专业的要求是培养正确的直觉,直觉来自惯性,总结出来的套装知识,要训练到长期记忆里面,变成总体性的经验知识,一触即发。经验知识就像九九乘法,套装知识就像建构数学,学会分析归纳是很好,但是用到日常,还是九九乘法最好。
对参与公共事务的经验与看法
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大部份是在海事方面,依照我对海上人为事故的研究与了解,个人正在推广到全世界的航运界。海运的操作,关系到海洋海生物的维护,沿海国的环保,船员本身的安全,船员在海运界是长期弱势的一群,没有适当的教育训练,也没有适当的工会管制,经常超时工作,虽然有海上劳动公约的规定,实际工作却如岸上的劳基法一般,反而变成有加班,却不能报领工资,因为超时工作,反而还要填报不实的工作时数表,越来越麻烦。
海上事故的发生,有国际海事组织的标准申报调查报告程序,可惜都是官样文章,没有实质上的助益,案件到了海事法庭,又依法论法,完全与事实脱节,我经常在为文疾呼,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寄到英国的航海学会发表,因篇幅太多,於2007年承该会之秘书长协助合著,出版了海上避碰专书“Managing Collision Avoidance at Sea”,是为避碰的抽象套装知识,2017年结合我对人为因素的了解,复於船长公会出版,近接避碰一书,结和个人的学习理论。个人深知这些套装知识,对航运界是一种革新,任何的新事务,要成功都不是一个人就能成事,况且本人并未受过学院洗礼,现今社会没有师承,就没有出路,有了师承,就只有篇篇论文,总是见树不见林,所以无偿开放,自建网站,全部公布,固然是为了推广,其实是自救,没有放下,就无法前进。
个人要面对的,是全世界航运界的无知,其中并不一定全有自私自利的因素在内,像国内与大陆的教育界一般,但是本人对人性的了解,深知这是万人空巷,台上慷慨激昂,台下却静默无声的暗夜,与黄教授年轻时,看到党外人士演讲的场面一样,这全都是习惯造成。猫一套,狗一套,谁会承认自己教的,还是做的不好,从头来过。不要说航运界,就拿一般的教育界,有谁能够接受我的冰山理论,我不是天纵英才,没有日夜钻研,也不是苦思默想而得,这些知识乃是潜意识自然浮现,说是灵感也好,说是使命也好,不为形役,不为物累,为而不有,我只有全部公开,就像我说的,这不是做功名,也不是做功德,这是做功课。先放下创造者的角色,置身事外,才能就教於各位前辈先进,做一个互动者的角色,藉以修正自己的错误,毕竟我也有一套,随时在变,时时在变,应付万变,经验知识也好,套装知识也好,黑猫也好,白猫也好,抓得老鼠就是好猫,不知道老鼠在那里?有请各位指点,谢谢你。
请参考个人网站名称是 “行情四海 舍我其谁”
www.sailed4sea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