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動態雷達顯示系統的設計理念3
http://www.sailed4seas.com/ 李文愚的個人網站

首頁 商品介紹 > 動態雷達顯示系統的設計理念

36

動態雷達顯示系統的設計理念

動態雷達顯示系統的設計理念

動態雷達顯示系統的設計理念

李文愚徐國裕楊連富3

 

摘要

201816 20點左右,隸屬伊朗光輝海運有限公司的巴拿馬籍油船「桑吉(M/T SANCHI)」輪與香港籍散貨船「長峰水晶(M/V CF CRYSTAL)」輪在長江口以東約160海里處發生碰撞,導致「桑吉」輪全船失火,在持續閃爆燃燒8天後,「桑吉」輪向東南方的日本奄美大島漂流了2.2公里,爆燃後下沉 。桑吉輪32名船員全部遇難。長峰水晶輪21名船員在碰撞後不久,即登艇下水並被附近的漁船救起,4天後,長峰水晶輪在救助拖輪的護航下,靠泊舟山港卸貨。本文著重探討動態雷達顯示系統的設計。

關鍵詞,桑吉輪,長峰水晶輪,雷達瞭望,圖像式管理 ,動態雷達顯示系統

  1. 1.    前言

2018年16號發生在長江口桑吉輪與廠長峰水晶輪的碰撞事件,造成32條人命的喪失, 航運界在付出這麼慘痛的代價之後, 又學到了什麼教訓。各位可以參考 該事件的正式調查報告,基本上長峰水晶論是沒有瞭望,根本就不知道有桑吉輪的存在, 其間穿插著該輪交接班的實務不好, 大副沒有瞭望 ,三副也不會瞭望, 如果沒有人看ARPA, 就沒有能力 偵測海上目標。 所以花了這麼多時間, 也是沒辦法及時 知道碰撞危機的存在。唯一有在瞭望的桑吉輪又是讓路船, 卻因為海面上的漁船太多, 弄錯了大船在雷達上面的回機 ,換句話說 ,長峰水晶輪不會做目視聊望, 桑吉輪也不會做目視瞭望, 更糟糕的是桑吉輪 ,甚至也不會雷達瞭望。 所以即使碰撞危機, 非常的清楚明白,但是沒有自動避碰雷達ARPA的幫助, 船副在駕駛台仍然是無法正確識別大型船隻。大連海事的吳前校長,在上一屆海峽兩岸風險會議上面講的很好,現在的船員有了雷達,就不會目視瞭望,有了自動避碰阿帕雷達,就不會雷達瞭望,有了AIS就不會做ARPA的瞭望 ,所以這就是人為因素裡面所提到的,使用了新的航儀,卻造成新式的航行危機,只是人們不自覺而已

  如何做·雷達瞭望

雷達螢幕上測繪 最重要的工具有兩個,一個是平行指標線Parallel Index(照片一磁控管雷達的左上角),另外一個就是螢光色的蠟筆,用來做標註目標的回跡與時間,類似於航行時,需要確認本船的船位,與良好的定位間隔,在雷達上標註目標回跡的位置與時間,是屬於我們古老優良船藝的一部分。可是各位先進,可以回憶一下,現在避碰雷達的旁邊,是否還準備的有螢光色的蠟筆用來測繪答案是沒有,所以蠟筆已經不見,而平行指標線已經被電子游標線所取代,電子遊標線的數量廠商最多可能提供3條,那海面上的船隻,只有三條嗎?當然是絕對不夠,那我們所需要的資料。如果不能用圖像式的測繪來提供,ARPA廠商所提供給我們航行員的是什麼?那就是螢幕右邊的資料顯示區,任何一個目標至少可以顯示十幾樣東西,新進的船副看到這些資料顯示,不免見獵心喜,覺得有一部ARPA,實在太好了(ARPA廠商也是同樣幼稚),可以把所有的資料通通都顯示出來,可是他不知道,他已經進入了一個很大的危機之中。

這一個危機,就是數位化革命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人的大腦是沒有處理數字的能力,任何的數字,在我們的腦海裡面,都是一種強迫性的記憶。俗話說,歧路亡羊,對ARPA來說是最適切不過的,太多的數字顯示,就像大多數的情形一樣,人在面對無法處理的事情上面,最簡單的回應,就是直接放棄。桑吉輪的碰撞事故就是最好的例子,桑吉輪三副沒有核對來船CPA的數字,也沒有核對船速的數字,右邊的數字資料區,對他來講,並不具意義,右邊的數字資料區,是完全空白,他沒有用ARPA去攫取任何目標。

ARPA的訓練的錯誤不強調目標的識別

沒有雷達目標識別的能力,就是表示沒有接受過這一方面的訓練,那為什麼ARPA的訓練不強調目標的識別,因為大家都相信只要有數位化的資料,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事實上,數位資料,創造了更大的問題。對於現場操作的人來說,沒有辦法配合的東西,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它放棄,這也是桑吉輪三副所採取很自然的反應,雖然這樣的反應,危及了航行的安全,最後賠上自己的性命。(註一)

  1. 2.    動態雷達顯示系統的設計理念

早期的航行員做雷達測繪是用黃色的蠟筆,把目標船的回跡,在雷達螢幕上,畫岔做做標示,然後經過6分鐘或10分鐘後,再次觀測目標船的回跡,是否與6分鐘的回跡,在同一真方位或是羅經方位線上,這是沿用目視瞭望的原理與避碰規則的解讀,羅經方位不變的目標,應視為有碰撞危機,這是遷就人的直覺反應與可用的工具。

最近新聞報導,日本的FURUNO電氣與MOL 要裝設擴增實境航行系統augmented reality (AR) navigation system在二十一條超大型油輪上,該系統結合擴增實境將來船的資訊,顯示在ECDIS螢幕上,結合自動識別系統AIS與雷達回跡,真實影像系統的照相機,取得的真實系統顯示在電子海圖顯示資料系統的螢幕上。見圖。這是一個錯誤的設計,他把原來ARPA的缺點,原封不動的搬到電子海圖的系統上,將來它的實用性,也是會受人質疑,再加上如果能見度不行,不好的時候,無法取得現場影像資料,對目標資料的運算,還是得依靠雷達回跡來做運算,取得資料也是數字化的資料,就像圖上的顯示,每個目標下面,都帶著一個資料包,不仔細看用心記,就是廢物,最終的命運,就跟ARPA 一樣,會為人廢棄。

動態雷達顯示系統的設計理念,與目視瞭望是一樣,主要是以圖像的解讀,來達成是否有碰撞危機的直覺反應,其優點在狹窄水域更是充分體現,這是筆者在船員訓練中心,讓資深海員反覆操作,所得到的結論。使用雷達瞭望,首先需要先了解,船隻發生碰撞的先決條件,碰撞的發生是“兩個目標在同一個時間,到達同一個地點”(詳見筆者"近接避碰”一書,註二),同時同地缺一不可,如何在雷達螢幕上得知,這兩個條件是否同時滿足,可以由這兩條船的航向航速向量線Speed Vector 來觀測。航向航速的向量線的來源,是由本船收到的雷達回跡,由ARPA測繪而得, 或是接受它船所發射的AIS信息ARPA直接顯示而得。雷達回跡的解讀與識別,在天侯不良的時候,需要特殊的注意,AIS的信息,則有不受風霜雪雨影響,提供穩定顯示的特性,其缺點是被太多漁具漁標所濫用,彷彿以前的雷達反射器一般,滿海面都是,船隻不論轉向何方,AIS信號都是毫無虛席,其解決的方案,可以用AIS信息的頻率,由港口國管制來解決。

兩船的航向航速向量線如果有交點(碰撞地點),就有碰撞危機,至於是否有碰撞,還要知道兩船是否同時到達此一碰撞地點(碰撞時點)?如果兩條船的向量線有了交點,也就有了碰撞地點,是否發生碰撞,就看這兩條船到達這個碰撞地點的時間(碰撞時點),是否相同?

這兩條船必須在同一個時間(碰撞時點相同),到達這一個碰撞地點(碰撞地點相同),如果不是同時到達碰撞地點(碰撞時點不同),雖然有向量線的交點(碰撞地點相同),也不會有碰撞的發生。見圖示,本輪有三個碰撞危機,但是只有碰撞點為紅色的船,因為到達時間接近,才是真正有危險的船隻。才是真正有危險的船隻。

由於船隻的體積龐大,往往達到300多公尺的長度,與船隻迴轉所受到流體力學的限制,有可能兩條船通過碰撞地點的時間,相差3分鐘以上,仍然造成碰撞。因為船的轉向,都是需要3分鐘的時間才能夠完成,有了這3分鐘的時間差,這兩條船才有可能,操舵轉向,離開原來的碰撞地點,或是減車讓本船延後三分鐘,到達碰撞地點,以避免發生碰撞。

  1. 3.    結語

最後我想要談談船隻的運動向量線,也就是航向航速的向量線,跟碰撞危機的相對關係。我們可以用下圖6分鐘的的航向航速的向量線來做一個解釋,船隻的運動向量線,可以設定為3分鐘6分鐘或9分鐘的長度 ,在下圖電子海圖螢幕上面,就是6分鐘的運動向量線的長度,配合使用AIS資料,提供了比雷達螢幕更清楚的顯示。我們可以看到本船紅色向量線,在6分鐘的虛線長度內,沒有與任何船隻互相接觸,表示船隻未來6分鐘的預測位置,沒有任何碰撞危機。沒有碰撞危機的前提,是船隻保持原來的航向航速,本輪此時航向是104度,航速是14.5節,然而過了5分鐘以後,本輪由105度轉到133度,這時與另外一條OOCL上海輪的速度向量線相交,產生碰撞地點,碰撞時間也是將近同時到達,所以這就是很明顯的碰撞危機。

這些速度向量的顯示,由現有的電子海圖系統上,都是立即可見的,對於判斷碰撞危機,事實上,是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可惜業界與學界,都沒有這樣子的認識,所以航行員在駕駛台避碰的時候,往往是憑的感覺在做事,不具備做出判斷所需要的正確知識,這就是筆者在大力提倡,近接避碰的原因。當然我們說要設計,新的動態雷達顯示系統,本輪的速度向量要能夠自動計算碰撞危機,可以做到下列運算,自動顯示。

1. 依照船長要求,設定多少碰撞時間差的安全係數,產生自動音響警報,自動閃爍目標船的運動向量線,或是改變目標船運動向量線的顏色等,以提醒當值船副的注意,而不是像現在,要主動用我們眼睛去發現,是否有碰撞危險。

2. 動態雷達顯示,可以使用不同大小的船隻符號,以顯示AIS所傳送的船隻大小與船型,如果可以,應該與電子海圖使用相同的比例尺大小,讓避碰時,可以如目視一般,立刻知道,本輪避讓的航向,是否可以全部清爽,不致碰撞。

3. 現在阿帕碰撞警報的設計,自動警報往往依靠的是CPA的大小,這是牽就於古老雷達測繪的理念,早就被認為不切實際不好用,因為只有最近點(最近地點),沒有對何時最近(最近時點),做一運算,依照上述船隻的運動向量線,可以提供更準確的碰撞警報與直覺。

4。顯示碰撞地點的移動趨勢,由本輪運動向量線上的碰撞點,是往本輪船尾方向移動(本輪先到碰撞地點),還是往本輪的船頭方向移動(他輪先到碰撞地點),如此兩條船相互運動的態勢,明顯可以由視覺來判斷。

5. 碰撞點的紅綠燈顯示,也就是通過碰撞地點的碰撞時間點,相差3分鐘以上的為綠色,相差在是3分鐘以內的是紅色。時間差要相差多少分鐘,可以由船長來決定,以確保船長的安全需求,可以達成。

6. 導航標誌,浮標,分道線等在雷達螢幕上,以適當的符號代表,減少雷達回跡識別的工作,在雷達幕上,可以一目了然。事實上,雷達螢幕上,應該捨棄過時的回跡顯示,直接使用符號代替,避免回跡重疊無法顯示的先天不良。

7.圖像化顯示,本輪預定採取的避碰措施,是否可以立即碰避免撞的發生,與是否會造成新目標的碰撞危機產生。

其他功能應待開發時,再加以補足,筆者已經用多年經驗的總結,做了相當的研究,準備申請專利,可以參見下列圖示。全文完

 

上圖是紅色虛線代表本輪的航向航速,該向量線的長度為6分鐘,在未來的6分鐘時間,本輪沒有任何的碰撞危機,

由圖上可見,本輪航速不變,航向由105度轉到133度,此時與右前方的OOCL上海輪的速度向量線有交點(碰撞地點),這就說明了6分鐘以後(碰撞時點),本輪與OOCL上海輪會發生碰撞。至於其他船隻無向量線交點,則沒有沒有碰撞危機。這兩個圖型是說明動態避碰顯示的原理。

由此圖可見,對忽隱忽現的RACON浮標,直接加上粉紅色符號標示。本船原來的航向105度,與右前方的船隻有碰撞危機。有危險的目標船運動向量線自動變為紅色,以引起駕駛員的注意。碰撞的地點,則以紅點顯示,本輪預定轉向至120度的方向,應該設計為手動轉鈕,用手轉動後,可以產生一條綠色的虛線,用以顯示這個預定的航向,是否會它船產生新的交點,也就是會不會有新的碰撞危機。

1 : 由桑吉輪碰撞事故探討雷達瞭望的程序(2018海峽兩岸第六屆海事風險評估與管理研討會論文)。

2 : 近接避碰作者 李文愚 2017年 中華民國船長公會發行

3 : 

12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