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商品介绍
2
动态雷达显示系统的设计理念3
http://www.sailed4seas.com/cn/ 李文愚的个人网站

首页 商品介绍 > 动态雷达显示系统的设计理念

36

动态雷达显示系统的设计理念

动态雷达显示系统的设计理念

动态雷达显示系统的设计理念

李文愚徐国裕杨连富3

 

摘要

201816 20点左右,隶属伊朗光辉海运有限公司的巴拿马籍油船「桑吉(M/T SANCHI)」轮与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M/V CF CRYSTAL)」轮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导致「桑吉」轮全船失火,在持续闪爆燃烧8天后,「桑吉」轮向东南方的日本奄美大岛漂流了2.2公里,爆燃后下沉 。桑吉轮32名船员全部遇难。长峰水晶轮21名船员在碰撞后不久,即登艇下水并被附近的渔船救起,4天后,长峰水晶轮在救助拖轮的护航下,靠泊舟山港卸货。本文著重探讨动态雷达显示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桑吉轮,长峰水晶轮,雷达了望,图像式管理 ,动态雷达显示系统

  1. 1.    前言

2018年16号发生在长江口桑吉轮与厂长峰水晶轮的碰撞事件,造成32条人命的丧失, 航运界在付出这么惨痛的代价之后, 又学到了什么教训。各位可以参考 该事件的正式调查报告,基本上长峰水晶论是没有了望,根本就不知道有桑吉轮的存在, 其间穿插著该轮交接班的实务不好, 大副没有了望 ,三副也不会了望, 如果没有人看ARPA, 就没有能力 侦测海上目标。 所以花了这么多时间, 也是没办法及时 知道碰撞危机的存在。唯一有在了望的桑吉轮又是让路船, 却因为海面上的渔船太多, 弄错了大船在雷达上面的回机 ,换句话说 ,长峰水晶轮不会做目视聊望, 桑吉轮也不会做目视了望, 更糟糕的是桑吉轮 ,甚至也不会雷达了望。 所以即使碰撞危机, 非常的清楚明白,但是没有自动避碰雷达ARPA的帮助, 船副在驾驶台仍然是无法正确识别大型船只。大连海事的吴前校长,在上一届海峡两岸风险会议上面讲的很好,现在的船员有了雷达,就不会目视了望,有了自动避碰阿帕雷达,就不会雷达了望,有了AIS就不会做ARPA的了望 ,所以这就是人为因素里面所提到的,使用了新的航仪,却造成新式的航行危机,只是人们不自觉而已

  如何做・雷达了望

雷达萤幕上测绘 最重要的工具有两个,一个是平行指标线Parallel Index(照片一磁控管雷达的左上角),另外一个就是萤光色的蜡笔,用来做标注目标的回迹与时间,类似於航行时,需要确认本船的船位,与良好的定位间隔,在雷达上标注目标回迹的位置与时间,是属於我们古老优良船艺的一部分。可是各位先进,可以回忆一下,现在避碰雷达的旁边,是否还准备的有萤光色的蜡笔用来测绘答案是没有,所以蜡笔已经不见,而平行指标线已经被电子游标线所取代,电子游标线的数量厂商最多可能提供3条,那海面上的船只,只有三条吗?当然是绝对不够,那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如果不能用图像式的测绘来提供,ARPA厂商所提供给我们航行员的是什么?那就是萤幕右边的资料显示区,任何一个目标至少可以显示十几样东西,新进的船副看到这些资料显示,不免见猎心喜,觉得有一部ARPA,实在太好了(ARPA厂商也是同样幼稚),可以把所有的资料通通都显示出来,可是他不知道,他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大的危机之中。

这一个危机,就是数位化革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人的大脑是没有处理数字的能力,任何的数字,在我们的脑海里面,都是一种强迫性的记忆。俗话说,歧路亡羊,对ARPA来说是最适切不过的,太多的数字显示,就像大多数的情形一样,人在面对无法处理的事情上面,最简单的回应,就是直接放弃。桑吉轮的碰撞事故就是最好的例子,桑吉轮三副没有核对来船CPA的数字,也没有核对船速的数字,右边的数字资料区,对他来讲,并不具意义,右边的数字资料区,是完全空白,他没有用ARPA去攫取任何目标。

ARPA的训练的错误不强调目标的识别

没有雷达目标识别的能力,就是表示没有接受过这一方面的训练,那为什么ARPA的训练不强调目标的识别,因为大家都相信只要有数位化的资料,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事实上,数位资料,创造了更大的问题。对於现场操作的人来说,没有办法配合的东西,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它放弃,这也是桑吉轮三副所采取很自然的反应,虽然这样的反应,危及了航行的安全,最后赔上自己的性命。(注一)

  1. 2.    动态雷达显示系统的设计理念

早期的航行员做雷达测绘是用黄色的蜡笔,把目标船的回迹,在雷达萤幕上,画岔做做标示,然后经过6分钟或10分钟后,再次观测目标船的回迹,是否与6分钟的回迹,在同一真方位或是罗经方位线上,这是沿用目视了望的原理与避碰规则的解读,罗经方位不变的目标,应视为有碰撞危机,这是迁就人的直觉反应与可用的工具。

最近新闻报导,日本的FURUNO电气与MOL 要装设扩增实境航行系统augmented reality (AR) navigation system在二十一条超大型油轮上,该系统结合扩增实境将来船的资讯,显示在ECDIS萤幕上,结合自动识别系统AIS与雷达回迹,真实影像系统的照相机,取得的真实系统显示在电子海图显示资料系统的萤幕上。见图。这是一个错误的设计,他把原来ARPA的缺点,原封不动的搬到电子海图的系统上,将来它的实用性,也是会受人质疑,再加上如果能见度不行,不好的时候,无法取得现场影像资料,对目标资料的运算,还是得依靠雷达回迹来做运算,取得资料也是数字化的资料,就像图上的显示,每个目标下面,都带著一个资料包,不仔细看用心记,就是废物,最终的命运,就跟ARPA 一样,会为人废弃。

动态雷达显示系统的设计理念,与目视了望是一样,主要是以图像的解读,来达成是否有碰撞危机的直觉反应,其优点在狭窄水域更是充分体现,这是笔者在船员训练中心,让资深海员反覆操作,所得到的结论。使用雷达了望,首先需要先了解,船只发生碰撞的先决条件,碰撞的发生是“两个目标在同一个时间,到达同一个地点”(详见笔者"近接避碰”一书,注二),同时同地缺一不可,如何在雷达萤幕上得知,这两个条件是否同时满足,可以由这两条船的航向航速向量线Speed Vector 来观测。航向航速的向量线的来源,是由本船收到的雷达回迹,由ARPA测绘而得, 或是接受它船所发射的AIS信息ARPA直接显示而得。雷达回迹的解读与识别,在天侯不良的时候,需要特殊的注意,AIS的信息,则有不受风霜雪雨影响,提供稳定显示的特性,其缺点是被太多渔具渔标所滥用,彷佛以前的雷达反射器一般,满海面都是,船只不论转向何方,AIS信号都是毫无虚席,其解决的方案,可以用AIS信息的频率,由港口国管制来解决。

两船的航向航速向量线如果有交点(碰撞地点),就有碰撞危机,至於是否有碰撞,还要知道两船是否同时到达此一碰撞地点(碰撞时点)?如果两条船的向量线有了交点,也就有了碰撞地点,是否发生碰撞,就看这两条船到达这个碰撞地点的时间(碰撞时点),是否相同?

这两条船必须在同一个时间(碰撞时点相同),到达这一个碰撞地点(碰撞地点相同),如果不是同时到达碰撞地点(碰撞时点不同),虽然有向量线的交点(碰撞地点相同),也不会有碰撞的发生。见图示,本轮有三个碰撞危机,但是只有碰撞点为红色的船,因为到达时间接近,才是真正有危险的船只。才是真正有危险的船只。

由於船只的体积庞大,往往达到300多公尺的长度,与船只回转所受到流体力学的限制,有可能两条船通过碰撞地点的时间,相差3分钟以上,仍然造成碰撞。因为船的转向,都是需要3分钟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有了这3分钟的时间差,这两条船才有可能,操舵转向,离开原来的碰撞地点,或是减车让本船延后三分钟,到达碰撞地点,以避免发生碰撞。

  1. 3.    结语

最后我想要谈谈船只的运动向量线,也就是航向航速的向量线,跟碰撞危机的相对关系。我们可以用下图6分钟的的航向航速的向量线来做一个解释,船只的运动向量线,可以设定为3分钟6分钟或9分钟的长度 ,在下图电子海图萤幕上面,就是6分钟的运动向量线的长度,配合使用AIS资料,提供了比雷达萤幕更清楚的显示。我们可以看到本船红色向量线,在6分钟的虚线长度内,没有与任何船只互相接触,表示船只未来6分钟的预测位置,没有任何碰撞危机。没有碰撞危机的前提,是船只保持原来的航向航速,本轮此时航向是104度,航速是14.5节,然而过了5分钟以后,本轮由105度转到133度,这时与另外一条OOCL上海轮的速度向量线相交,产生碰撞地点,碰撞时间也是将近同时到达,所以这就是很明显的碰撞危机。

这些速度向量的显示,由现有的电子海图系统上,都是立即可见的,对於判断碰撞危机,事实上,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可惜业界与学界,都没有这样子的认识,所以航行员在驾驶台避碰的时候,往往是凭的感觉在做事,不具备做出判断所需要的正确知识,这就是笔者在大力提倡,近接避碰的原因。当然我们说要设计,新的动态雷达显示系统,本轮的速度向量要能够自动计算碰撞危机,可以做到下列运算,自动显示。

1. 依照船长要求,设定多少碰撞时间差的安全系数,产生自动音响警报,自动闪烁目标船的运动向量线,或是改变目标船运动向量线的颜色等,以提醒当值船副的注意,而不是像现在,要主动用我们眼睛去发现,是否有碰撞危险。

2. 动态雷达显示,可以使用不同大小的船只符号,以显示AIS所传送的船只大小与船型,如果可以,应该与电子海图使用相同的比例尺大小,让避碰时,可以如目视一般,立刻知道,本轮避让的航向,是否可以全部清爽,不致碰撞。

3. 现在阿帕碰撞警报的设计,自动警报往往依靠的是CPA的大小,这是牵就於古老雷达测绘的理念,早就被认为不切实际不好用,因为只有最近点(最近地点),没有对何时最近(最近时点),做一运算,依照上述船只的运动向量线,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碰撞警报与直觉。

4。显示碰撞地点的移动趋势,由本轮运动向量线上的碰撞点,是往本轮船尾方向移动(本轮先到碰撞地点),还是往本轮的船头方向移动(他轮先到碰撞地点),如此两条船相互运动的态势,明显可以由视觉来判断。

5. 碰撞点的红绿灯显示,也就是通过碰撞地点的碰撞时间点,相差3分钟以上的为绿色,相差在是3分钟以内的是红色。时间差要相差多少分钟,可以由船长来决定,以确保船长的安全需求,可以达成。

6. 导航标志,浮标,分道线等在雷达萤幕上,以适当的符号代表,减少雷达回迹识别的工作,在雷达幕上,可以一目了然。事实上,雷达萤幕上,应该舍弃过时的回迹显示,直接使用符号代替,避免回迹重叠无法显示的先天不良。

7.图像化显示,本轮预定采取的避碰措施,是否可以立即碰避免撞的发生,与是否会造成新目标的碰撞危机产生。

其他功能应待开发时,再加以补足,笔者已经用多年经验的总结,做了相当的研究,准备申请专利,可以参见下列图示。全文完

 

上图是红色虚线代表本轮的航向航速,该向量线的长度为6分钟,在未来的6分钟时间,本轮没有任何的碰撞危机,

由图上可见,本轮航速不变,航向由105度转到133度,此时与右前方的OOCL上海轮的速度向量线有交点(碰撞地点),这就说明了6分钟以后(碰撞时点),本轮与OOCL上海轮会发生碰撞。至於其他船只无向量线交点,则没有没有碰撞危机。这两个图型是说明动态避碰显示的原理。

由此图可见,对忽隐忽现的RACON浮标,直接加上粉红色符号标示。本船原来的航向105度,与右前方的船只有碰撞危机。有危险的目标船运动向量线自动变为红色,以引起驾驶员的注意。碰撞的地点,则以红点显示,本轮预定转向至120度的方向,应该设计为手动转钮,用手转动后,可以产生一条绿色的虚线,用以显示这个预定的航向,是否会它船产生新的交点,也就是会不会有新的碰撞危机。

1 : 由桑吉轮碰撞事故探讨雷达了望的程序(2018海峡两岸第六届海事风险评估与管理研讨会论文)。

2 : 近接避碰作者 李文愚 2017年 中华民国船长公会发行

3 : 

12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