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第三章 避碰的空間差感識3
http://www.sailed4seas.com/ 李文愚的個人網站

首頁 商品介紹 > 近接避碰 2017 > 第三章 避碰的空間差感識

73

第三章 避碰的空間差感識

第三章 : 避碰的空間差感識

潛在的碰撞點就是某些有可能同時到達的共同空間。

 

一條長300米,寬32米的船,在海面上航行,任何時候都會佔據,300米長乘上32米寬的空間。另一條150米長、20米寬的船,任何時候也是會佔據,150米乘上20米寬的空間。如果這兩艘船的航線從不相交,兩條船之間就不會有碰撞危機。任何兩條船航線相交的點,都是潛在的碰撞點。潛在的碰撞點就是某些有可能同時到達的共同空間。

如果碰撞危機確實存在,表示兩船會在同一時間到達潛在的碰撞點。避免這些航線的相交,將有助於減少碰撞危機的發生。如果兩條船航線相交,另一條船可能繞路,以避免航線重疊的空間。這是個避免碰撞的第一個觀念。在這一章節裡,我們將學習觀測與感知,繞路時相對位置的改變,例如,當讓路船採取繞路避讓時,兩船佔據相對空間的改變。

線性空間的改變

某輪採取手操舵,避讓正船頭150米距離的目標,當船成功的向前移動了200米後,船頭沒有發生碰撞,但她還是撞到了這個目標。這有沒有可能?當然有,這150米是從正船頭直線測量到目標的距離。如果船的全長是285米,它還是有機會在船的後部撞到這個目標。所以說,船必須成功的向前運動150+285=435米才不會撞到這個目標,然後方能說是達到目標完全清爽”(All Clear) 。當我們採取避碰措施時,我們要意識到整條船的空間。只有考慮到目標的直線距離是不夠的,讓路船採取避讓措施的有效性,是受到船隻迴旋性能的限制。

(一次性用舵迴轉曲線圖)

如果我們想用舵,去避開危險的碰撞空間。我們應當對用舵時船體的一些反應,具有相當的基本認識。現在讓我們看看高速船多舵角迴旋曲線圖,一條特定船舶,(這是一條單螺旋槳固定螺距,單俥單舵的高速船,其他船隻的構造,可能會有不同的特性,讀者需要用他們自己的知識,然後去做適當的修正),在使用不同的舵角迴轉時的特性。現在讓我們仔細研究這個轉向弧線(迴旋支點的迴轉軌跡)。有四條藍色的弧線,是船舶用5度,10度,20度,30度舵角轉動時,迴旋支點的迴轉軌跡 (從內到外)。各條虛線是表示,船首轉動到20度,30度,40度,50時,船隻的迴旋支點的位置。

 

(迴旋支點圖)

(高速船多舵角迴旋曲線圖)

 

請參見上面的圖表,船隻以正北的航向航行(紅色為航向線),我們可以把迴轉的過程(藍色為迴轉軌跡),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當舵角轉到定位的時候,因舵板離開了舯線,左右舷的水下壓力場(用舵的這邊是正壓推力,用舵的另一邊是負壓吸力),開始不平衡,但會有一段停滯的時間,這時候船隻似乎完全沒有反應,船頭仍沿著原航線前進,船尾因舵角的橫向推力作用,被推向用舵的反側。船體受水流的阻力,會像用舵的內側傾斜,船頭不動船尾動,這是因為壓力場的不平衡,是由船艉開始累積的。船艉是被舵角的推開,推開至原來4分之ㄧ船寬的位置。

 

第二階段:舵角橫向推力的作用,帶船艉離開原航向,船隻主機的推力向前,兩舷壓力場的不平衡,使得水流阻力不在中線上,阻力與推力作用不在同一線上,產生了迴轉力距,本船的艏向開始改變,迴旋支點離開原來的航線(這一點叫做轉折點),但是受壓力場作用的船尾,仍然大致沿著,原來的航線前進,這時船體上半部,會因離心力的作用,向用舵的相反一舷傾側,船頭動船尾不動,迴轉速率開始加快。

第三階段:船隻的艏向,開始以固定的速率迴轉,然後船頭船艉已經離開原來的航線,就是在這一個階段(第三階段),船隻才能得到離開原航線的正橫距離,以避讓他船。

這三個階段,我們現在的描述比較簡單,是為了方便記憶,總的來講,在第一階段迴轉,船頭船尾都會留在原來的航線上,船頭不動船尾動。這時候如果發生碰撞,一定是撞到船頭附近,如鐵達尼號撞冰山。大部分時候,此種碰撞,瞭望都存在著人為的盲區,先是視而不見,後來沒時間轉向,離開碰撞區域

在第二階段迴轉,船頭已經離開原來的航線,但是船尾還是停留在原來的航線上,船頭動船尾不動。這時候的碰撞點,都是撞到船尾部位,如歌詩達協和號擱淺撞山。大部分時候,此種碰撞,都存在著人為的操船不當,沒有把船艉制住好,因此艉部甩向碰撞區域。因為距離近,想要避碰,需要有很高技術要求。

要到第三階段迴轉,本船船頭船尾都能夠離開了原來的航線時,我們才有可能去閃避,在船頭的小船或者是浮標。如果是遭遇到其他較大的船隻,這時候就要看我們採取的避碰行動,是不是及早,動作是不是夠大,能否製造出足夠的避碰空間,不然還是會有碰撞的危機。除了沒有及早行動,以致於沒有足夠的避碰空間,還有可能因人為的誤判,不該撞船的,卻自己往碰撞區域轉向,造成不必要的碰撞。不管是對誰,相信這都是最扼腕的時候。

有此三者,碰撞原因,人為的盲區、操船不當和誤判,但牽涉的技術層面太高,對在職海員,便會感覺困難,但是事實就是事實,就像成為金牌選手,我們不見的會贏,就像任何一項技藝,它也不見得會有回報,當成心靈的滿足,也未嘗不可,很多時候,這是我們一生的驕傲,我們不希望留下任何陰影。

首先我們需要能建立,對空間的警覺性:我們需要能掌握,在避碰操作時,全船整體的感覺。

一條船我們要分成三個部分去關注,船頭、船尾與迴旋支點。

第一階段迴轉撞船頭(鐵達尼號),第二階段迴轉撞船艉(歌詩達協和號),第三階段迴轉撞船舯。當然這是通論,但前兩階段的準確率很高。另外一個重點是轉折點,船頭的艏向開始改變,離開原來航線的這一點,因為這是真正產生實際避碰功用,開始作用的這一點。不知道轉折點,就不知道如何避碰與迴轉。現在操船理論已經注意到迴旋支點,但對轉折點的討論卻沒有。再看下圖,轉折點是在0.25海浬處,這是一個極限,任何舵角與操作都無法避讓。

 

任何船隻只要是在轉折點的距離內,碰撞已是無可避免。

假設有一條285米長的貨櫃船(巴拿馬極限型),船隻的迴轉圈,一般是沿著船隻的迴旋中心繪製(迴旋支點pivot point PP,就是船隻在用舵迴轉時,船的中線上,沒有正橫向量的那一點)。迴旋中心在本船的位置,在船隻前進的時候,從船頭算來,大約是四分之一船長處。假設船長是285公尺,迴旋支點將會是,在285的四分之ㄧ處,從船頭算來,大約72米或公尺(285/4=72 m)

最近的研究顯示,船隻的速度跟它的迴轉軌跡大小是不相關的,一般人的直覺反應是認為,船的初速越高的時候,它的迴旋軌跡就會越大,事實上船隻的初速,跟他的迴旋軌跡無關。船隻的初速,只能影響到完成迴轉,所需要的時間,每條船的操縱特性都不一樣,所以船長必須用他自己的知識與海上的實際觀察,去評估迴旋三個階段軌跡的實際距離,是幾倍的船隻長度。10年前,這會是一項很困難的工作。現在船長們,只要能善用電子海圖的備份資料,就可以輕易的知道,本船的操縱性能。

依照老一輩的講法,大船的慣性比較大,小船的慣性比較小,所以在操縱大船的時候,與小船不同,要提早行動,這是泛泛之論。這種講法不能說是錯,但是沒有把真正的差異說出來。

依照IMO MSC.137(76)決議對船隻的操縱性能規定,是以船隻的長度為標準,例如:使用滿舵迴轉時,任何船隻都要能在,本船4.5倍船長的前進距離內,完成90度的迴轉。

大小船的迴轉軌跡差異,是由本身船隻長度的不同所決定,不是可以用慣性,去含糊帶過就可以。(如果慣性是由船隻的動量或速度而來,因為船隻的初速,跟迴旋軌跡無關,慣性的說法根本是錯的,真正的原因是船在水面下的形體、船寬、吃水、舵板角度、舵板面積、船速與水的阻力,所造成的合力場所決定的。很多人會無法瞭解,這並不重要,它是可以跳過的,這只證明你不是最好的,所以更需要及早準備,來面對未來的挑戰)

在上面這個圖表裡面,每一個階段可以用0.25海浬( 0.25 海浬, 463 公尺)去代表兩倍船長(船長463公尺)的前進距離(白色弧線),這只是為了我們方便討論,跟船上的實際迴轉半徑不一定相同。不管怎樣,船的迴旋半徑的大小與船隻的長度,密切相關。每一個迴轉階段,需要的前進距離假定是兩倍船長。這是為了簡化我們的討論,我們會使用兩倍船長,去代表每一個迴轉的階段,也就是每一個階段0.25海浬都是兩倍船長,要完成三階段的迴轉,需要6倍船長的前進距離( 0.75 海浬, 1389 公尺)

在用舵後,2倍船長之內的初期迴轉

在這個階段的前進距離,是兩倍船長(0.25海浬的距離),不論我們使用了多少舵角,去改變方向,船頭船艉與迴旋支點的軌跡,幾乎都是沿著原航線前進不變的。請注意,這四條藍色迴轉軌跡線,是不論左舵或右舵?510度或滿舵?在這個階段,迴轉軌跡線與原來航線(向正北的紅線)都是相重疊的。這代表船體的運動,從船頭到船尾,在這個階段,都是在原來的航線上。在這個階段,想要用任何舵角的操作來做避碰,都是無效的。這是我們的死穴,表示在任何時刻,我們都需要避免任何目標進入,否則就會出事。

事實上,船體還是有一些小的變化,轉向時,當船舵剛開始到達我們要求的舵角時,船艏會向迴旋支點軌跡線的內船艉反移動,船艉相反的,受到舵板的作用,會向迴旋支點的軌跡線外側推出,船艉向轉舵的相反方向移動,這叫Side Kick船艉反移。船艏在迴旋支點的前面,四分之ㄧ船隻長度的地方。船艉在迴旋支點的後面,四分之三船隻長度的地方。所以船艉的船艉反移造成的橫向距離是船艏的3倍。如下圖,船艏在原航線上,但船艉向反船艉反移動Side Kick。這個作用,在本船人員落水時,是標準操作之ㄧ,以推開螺旋槳,向人員反船艉反移動。

 

(兩倍船長前進迴轉圖)

搖頭擺尾

如上圖,每條船的船艉反移,大小不一樣,一般約在船寬的一半至一倍船寬,即上圖,紅色與原航線的正橫距離。橫移的數量大小,是由使用多少舵角來決定,舵角用的越大,橫移的作用就會越大。這是在現階段(兩倍船長的前進距離),船上的船長所能使用的唯一效應。空間警覺如同我們前面所說的,關心的應該是,整條船體的動態(船頭、船艉與迴旋支點),船艉反移在兩倍船長的距離內,沒有用,但是在2-4倍船長的時候,卻可以和船頭的偏移,一起作用,做到先搖頭再擺尾,以避開危險。例如在正船艏的位置,忽然發現有一條小漁船(經常有的情況),當漁船很多的時候,沒有注意到這條船,或者是小船到了船頭,才忽然亮起,他手上的手電筒(斯里蘭卡,印度沿海)。尤其是在夜間,已經到了非常逼近船艏的情況之下,如果我們只是想要依靠一個簡單的迴轉動作,去避免碰撞。就像我們經常在海上,在4海浬以上的長距離,避讓較大的船隻所做的操縱。我們很可能會避開船艏的碰撞,但是船艉卻撞到了目標,就像下圖所畫的滿舵迴轉一樣。這就是告訴我們,操船在近距離時,避碰需要做更多的考慮,而不是單純的一個迴轉的動作,就能解決問題,尤其是在近距離,要避免碰撞的時候,並不能只走一個弧度線,要有兩個轉折點,就是一個滿舵船艏偏移,以轉開船艏,再加一個反向的滿舵,用船艉反移轉開船艉,製造兩條方向不同的弧線來閃避。

 

 

 

蛇行迴轉

如果在一條蛇的正前方,有一塊小石頭擋住去路,這條蛇仍然可以往正前方繼續前進,不必改變它原來的前進方向。因為蛇的身體移動,跟他前進的方向,並不是成一直線。它的身體,經常向兩邊擺動,所以即使在正前方,有一塊石頭擋住它的去路,它也可以擺動身體,繞過石頭,從旁滑過,繼續前進。在第一階段兩倍船長的前進距離內,船隻是沒有辦法離開他原來的航跡,在這個時間點,就像我們上一段所看到的,船頭船尾都會留在原來的航線上(雖然有船尾反移,但是會先撞到船頭)。要經過兩倍船長的前進距離,進入第二階段(從兩到四倍船長的前進距離裡),我們的船頭與迴旋支點,才會離開原來的航線,船尾還是留在原來的航線上,但是船頭已經可以別開。如果有一個小的目標,是位於船隻24倍船長的前進距離之內,我們可以嘗試用,搖頭擺尾來擺脫它。在這種情境下,適當的操作應該是,利用滿舵先把船頭轉開,在過了2倍船長的距離後,船頭開始離開原航線之時,用反向滿舵向另外一邊做船尾反移(sidekick),把船尾從原來的航線推離,以避免碰撞。

 

那到底我們應該,在什麼階段?使用反向的滿舵,來做船尾反移推開船艉。在理論上,理想的位置應該是,當船頭離開了原航向(即過了轉折點,船頭開始偏向用舵的一側),目標在我們迴旋支點的方向時(或是船艏樓的邊緣Break of Fore Castle),做反向滿舵。但是我們應該考慮到,船隻可能會轉向過度,即使我們打了反向滿舵,船隻還是保有原來的轉向趨勢,無法及時將船尾甩開。成功或失敗,要看經驗與運氣(不可抗力即風力與流水的作用),即便不成功,至少碰撞力道與動量較小,船體受傷也較小。用舵的時機,需要的是經驗,這是書本上,所無法一概而論的,要看天時地利人和,那這些討論又有何用?沒有知識,就不可能有進一步的經驗與技術。

完美的迴轉

請參照下面圖片,這條大船撞到一條正在錨泊的小船,因為前進距離已不足3倍船長(請實際比較圖上,大船的長度與小船的距離),雖然使用了滿舵迴轉,碰撞仍然發生在迴轉的第二階段。依照前面對迴轉第二階段的說明,可以預測船頭已經離開原來的航線,但是船尾還是停留在原來的航線上。這時候的碰撞點,都是本船的船尾部位。

這時的操作應該是:

  1. 1.    當船頭離開了原航向(即過了轉折點,船頭開始偏向用舵的一側),目標在我們迴旋支點的方向時(或是船艏樓的邊緣時),做反向滿舵,
  2. 2.    在本船跟拋錨船的方向平行的時候,制動本船的迴轉,然後看是否本船能夠停止迴轉,保持與錨泊的小船平行通過。
  3. 3.    如果本船無法讓迴轉停止,或者是迴轉的速率太高或者是或過度迴轉,會造成船尾去碰撞到錨泊船。
  4. 4.    制止船隻的迴轉,並不是本船應該使用多大舵角的問題?而是對船隻的迴轉速率,有沒有掌握的問題,若是迴轉速率太高時,就是使用反向滿舵,也無法控制航向。這是第六章,操船的藝術要討論的題目

如果我們要討論完美的操船,首先要考慮需要轉幾度?讓我們先想想一個簡單的事實,如果兩條船的航向平行,互不重疊,則不論這兩條的船速為何,都不會有碰撞的可能。對一條追越船而言,如果被追越船不在正船頭,只要本船能夠穩定在與它相同的航向上,即使有碰撞,也只是擦撞。因此,錨泊船艏向是270度,本船是300度,需要轉30度並穩定在270度。一個左滿舵下去,要等船頭開始迴轉至285度或290度時,就要壓反向的右滿舵。何時壓反舵?要視迴轉速率而定。如果迴轉速率是每分鐘10度,比較慢,也許在船艏向290度時,才開始回舵壓舵。如果迴轉速率是每分鐘15度,比較快,在船艏向在285度時,就要回舵壓舵。多少迴轉速率要用多少反舵角?或是壓反舵多久?這些要在平時注意觀察,才會心中有數,不可一概而論。

對於一條總長230米航速15 節的船,倍船長為690米。船用15 節航行,前進690米距離需要1.5分鐘。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最初的2倍船長(1.0分鐘時間)距離,本船船艏是幾乎不動的。如果我們等待轉彎速率趨於穩定,我們將只剩下0.5分鐘左右,可以去等待和觀望。但是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去等待和觀望。所以,當本船的船艏開始轉折時,我們只能立刻採用反向滿舵去制動。請參照蛇左邊的圖形。這也是循環滿舵緊急停船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

要在這裡講講完美的操船,是比較簡單的。可是在實際的情況下,這種操船的方法,需要很多的經驗與實務。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有這種處境感識、操作的預設、處理船舶的運動、船頭與船尾在不同迴轉階段的時候,不同的運動方向、如何利用反向滿舵去制動迴轉速率、在目標哪一個角度或是相對方位,該去壓反舵?如果說,我們沒有具備這一方面的知識,或是這種處境感識的話,當然更不可能了解,正確的操作是甚麼? 這就是我們要在這做紙上談兵的原因,也是培養我們操船的直覺與靈感,潛意識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環。現在的船長,要面對太多的挑戰,願意再看看,再研究的意願不高。各位如果知道人性的三大基本需求,追求刺激也是其中之ㄧ,無聊的時候,在回頭看看這篇隨筆,將會發現一些樂趣。如果你是前面所說的在迴轉第二階段發生碰撞,存在著人為的操船不當,回來尋求解答的,將會發現一些痛苦。如果各位只是路過,知道操船存在著簡單的物理,也會發現一些興趣。

129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