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 避碰的空间差感识
潜在的碰撞点就是某些有可能同时到达的共同空间。
一条长300米,宽32米的船,在海面上航行,任何时候都会占据,300米长乘上32米宽的空间。另一条150米长、20米宽的船,任何时候也是会占据,150米乘上20米宽的空间。如果这两艘船的航线从不相交,两条船之间就不会有碰撞危机。任何两条船航线相交的点,都是潜在的碰撞点。潜在的碰撞点就是某些有可能同时到达的共同空间。
如果碰撞危机确实存在,表示两船会在同一时间到达潜在的碰撞点。避免这些航线的相交,将有助於减少碰撞危机的发生。如果两条船航线相交,另一条船可能绕路,以避免航线重叠的空间。这是个避免碰撞的第一个观念。在这一章节里,我们将学习观测与感知,绕路时相对位置的改变,例如,当让路船采取绕路避让时,两船占据相对空间的改变。
线性空间的改变
某轮采取手操舵,避让正船头150米距离的目标,当船成功的向前移动了200米后,船头没有发生碰撞,但她还是撞到了这个目标。这有没有可能?当然有,这150米是从正船头直线测量到目标的距离。如果船的全长是285米,它还是有机会在船的后部撞到这个目标。所以说,船必须成功的向前运动150+285=435米才不会撞到这个目标,然后方能说是达到“目标完全清爽”(All Clear) 。当我们采取避碰措施时,我们要意识到整条船的空间。只有考虑到目标的直线距离是不够的,让路船采取避让措施的有效性,是受到船只回旋性能的限制。
(一次性用舵回转曲线图)
如果我们想用舵,去避开危险的碰撞空间。我们应当对用舵时船体的一些反应,具有相当的基本认识。现在让我们看看高速船多舵角回旋曲线图,一条特定船舶,(这是一条单螺旋桨固定螺距,单俥单舵的高速船,其他船只的构造,可能会有不同的特性,读者需要用他们自己的知识,然后去做适当的修正),在使用不同的舵角回转时的特性。现在让我们仔细研究这个转向弧线(回旋支点的回转轨迹)。有四条蓝色的弧线,是船舶用5度,10度,20度,30度舵角转动时,回旋支点的回转轨迹 (从内到外)。各条虚线是表示,船首转动到20度,30度,40度,50度…时,船只的回旋支点的位置。
(回旋支点图) | (高速船多舵角回旋曲线图) |
请参见上面的图表,船只以正北的航向航行(红色为航向线),我们可以把回转的过程(蓝色为回转轨迹),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舵角转到定位的时候,因舵板离开了舯线,左右舷的水下压力场(用舵的这边是正压推力,用舵的另一边是负压吸力),开始不平衡,但会有一段停滞的时间,这时候船只似乎完全没有反应,船头仍沿著原航线前进,船尾因舵角的横向推力作用,被推向用舵的反侧。船体受水流的阻力,会像用舵的内侧倾斜,船头不动船尾动,这是因为压力场的不平衡,是由船艉开始累积的。船艉是被舵角的推开,推开至原来4分之ㄧ船宽的位置。
第二阶段:舵角横向推力的作用,带船艉离开原航向,船只主机的推力向前,两舷压力场的不平衡,使得水流阻力不在中线上,阻力与推力作用不在同一线上,产生了回转力距,本船的艏向开始改变,回旋支点离开原来的航线(这一点叫做转折点),但是受压力场作用的船尾,仍然大致沿著,原来的航线前进,这时船体上半部,会因离心力的作用,向用舵的相反一舷倾侧,船头动船尾不动,回转速率开始加快。
第三阶段:船只的艏向,开始以固定的速率回转,然后船头船艉已经离开原来的航线,就是在这一个阶段(第三阶段),船只才能得到离开原航线的正横距离,以避让他船。
这三个阶段,我们现在的描述比较简单,是为了方便记忆,总的来讲,在第一阶段回转,船头船尾都会留在原来的航线上,船头不动船尾动。这时候如果发生碰撞,一定是撞到船头附近,如铁达尼号撞冰山。大部分时候,此种碰撞,了望都存在著人为的盲区,先是视而不见,后来没时间转向,离开碰撞区域。
在第二阶段回转,船头已经离开原来的航线,但是船尾还是停留在原来的航线上,船头动船尾不动。这时候的碰撞点,都是撞到船尾部位,如歌诗达协和号搁浅撞山。大部分时候,此种碰撞,都存在著人为的操船不当,没有把船艉制住好,因此艉部甩向碰撞区域。因为距离近,想要避碰,需要有很高技术要求。
要到第三阶段回转,本船船头船尾都能够离开了原来的航线时,我们才有可能去闪避,在船头的小船或者是浮标。如果是遭遇到其他较大的船只,这时候就要看我们采取的避碰行动,是不是及早,动作是不是够大,能否制造出足够的避碰空间,不然还是会有碰撞的危机。除了没有及早行动,以致於没有足够的避碰空间,还有可能因人为的误判,不该撞船的,却自己往碰撞区域转向,造成不必要的碰撞。不管是对谁,相信这都是最扼腕的时候。
有此三者,碰撞原因,人为的盲区、操船不当和误判,但牵涉的技术层面太高,对在职海员,便会感觉困难,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就像成为金牌选手,我们不见的会赢,就像任何一项技艺,它也不见得会有回报,当成心灵的满足,也未尝不可,很多时候,这是我们一生的骄傲,我们不希望留下任何阴影。
首先我们需要能建立,对空间的警觉性:我们需要能掌握,在避碰操作时,全船整体的感觉。
一条船我们要分成三个部分去关注,船头、船尾与回旋支点。
第一阶段回转撞船头(铁达尼号),第二阶段回转撞船艉(歌诗达协和号),第三阶段回转撞船舯。当然这是通论,但前两阶段的准确率很高。另外一个重点是转折点,船头的艏向开始改变,离开原来航线的这一点,因为这是真正产生实际避碰功用,开始作用的这一点。不知道转折点,就不知道如何避碰与回转。现在操船理论已经注意到回旋支点,但对转折点的讨论却没有。再看下图,转折点是在0.25海里处,这是一个极限,任何舵角与操作都无法避让。
任何船只只要是在转折点的距离内,碰撞已是无可避免。
假设有一条285米长的货柜船(巴拿马极限型),船只的回转圈,一般是沿著船只的回旋中心绘制(回旋支点pivot point PP,就是船只在用舵回转时,船的中线上,没有正横向量的那一点)。回旋中心在本船的位置,在船只前进的时候,从船头算来,大约是四分之一船长处。假设船长是285公尺,回旋支点将会是,在285的四分之ㄧ处,从船头算来,大约72米或公尺(285/4=72 m)。
最近的研究显示,船只的速度跟它的回转轨迹大小是不相关的,一般人的直觉反应是认为,船的初速越高的时候,它的回旋轨迹就会越大,事实上船只的初速,跟他的回旋轨迹无关。船只的初速,只能影响到完成回转,所需要的时间,每条船的操纵特性都不一样,所以船长必须用他自己的知识与海上的实际观察,去评估回旋三个阶段轨迹的实际距离,是几倍的船只长度。10年前,这会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现在船长们,只要能善用电子海图的备份资料,就可以轻易的知道,本船的操纵性能。
依照老一辈的讲法,大船的惯性比较大,小船的惯性比较小,所以在操纵大船的时候,与小船不同,要提早行动,这是泛泛之论。这种讲法不能说是错,但是没有把真正的差异说出来。
依照IMO MSC.137(76)决议对船只的操纵性能规定,是以船只的长度为标准,例如:使用满舵回转时,任何船只都要能在,本船4.5倍船长的前进距离内,完成90度的回转。
大小船的回转轨迹差异,是由本身船只长度的不同所决定,不是可以用惯性,去含糊带过就可以。(如果惯性是由船只的动量或速度而来,因为船只的初速,跟回旋轨迹无关,惯性的说法根本是错的,真正的原因是船在水面下的形体、船宽、吃水、舵板角度、舵板面积、船速与水的阻力,所造成的合力场所决定的。很多人会无法了解,这并不重要,它是可以跳过的,这只证明你不是最好的,所以更需要及早准备,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上面这个图表里面,每一个阶段可以用0.25海里(约 0.25 海里, 463 公尺)去代表两倍船长(船长463公尺)的前进距离(白色弧线),这只是为了我们方便讨论,跟船上的实际回转半径不一定相同。不管怎样,船的回旋半径的大小与船只的长度,密切相关。每一个回转阶段,需要的前进距离假定是两倍船长。这是为了简化我们的讨论,我们会使用两倍船长,去代表每一个回转的阶段,也就是每一个阶段0.25海里都是两倍船长,要完成三阶段的回转,需要6倍船长的前进距离(约 0.75 海里, 1389 公尺)。
在用舵后,2倍船长之内的初期回转
在这个阶段的前进距离,是两倍船长(在0.25海里的距离),不论我们使用了多少舵角,去改变方向,船头船艉与回旋支点的轨迹,几乎都是沿著原航线前进不变的。请注意,这四条蓝色回转轨迹线,是不论左舵或右舵?5度10度或满舵?在这个阶段,回转轨迹线与原来航线(向正北的红线)都是相重叠的。这代表船体的运动,从船头到船尾,在这个阶段,都是在原来的航线上。在这个阶段,想要用任何舵角的操作来做避碰,都是无效的。这是我们的死穴,表示在任何时刻,我们都需要避免任何目标进入,否则就会出事。
事实上,船体还是有一些小的变化,转向时,当船舵刚开始到达我们要求的舵角时,船艏会向回旋支点轨迹线的内船艉反移动,船艉相反的,受到舵板的作用,会向回旋支点的轨迹线外侧推出,船艉向转舵的相反方向移动,这叫Side Kick船艉反移。船艏在回旋支点的前面,四分之ㄧ船只长度的地方。船艉在回旋支点的后面,四分之三船只长度的地方。所以船艉的船艉反移造成的横向距离是船艏的3倍。如下图,船艏在原航线上,但船艉向反船艉反移动Side Kick。这个作用,在本船人员落水时,是标准操作之ㄧ,以推开螺旋桨,向人员反船艉反移动。
(两倍船长前进回转图)
摇头摆尾
如上图,每条船的船艉反移,大小不一样,一般约在船宽的一半至一倍船宽,即上图,红色与原航线的正横距离。横移的数量大小,是由使用多少舵角来决定,舵角用的越大,横移的作用就会越大。这是在现阶段(两倍船长的前进距离),船上的船长所能使用的唯一效应。空间警觉如同我们前面所说的,关心的应该是,整条船体的动态(船头、船艉与回旋支点),船艉反移在两倍船长的距离内,没有用,但是在2-4倍船长的时候,却可以和船头的偏移,一起作用,做到先摇头再摆尾,以避开危险。例如在正船艏的位置,忽然发现有一条小渔船(经常有的情况),当渔船很多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条船,或者是小船到了船头,才忽然亮起,他手上的手电筒(斯里兰卡,印度沿海)。尤其是在夜间,已经到了非常逼近船艏的情况之下,如果我们只是想要依靠一个简单的回转动作,去避免碰撞。就像我们经常在海上,在4海里以上的长距离,避让较大的船只所做的操纵。我们很可能会避开船艏的碰撞,但是船艉却撞到了目标,就像下图所画的满舵回转一样。这就是告诉我们,操船在近距离时,避碰需要做更多的考虑,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回转的动作,就能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近距离,要避免碰撞的时候,并不能只走一个弧度线,要有两个转折点,就是一个满舵船艏偏移,以转开船艏,再加一个反向的满舵,用船艉反移转开船艉,制造两条方向不同的弧线来闪避。
蛇行回转
如果在一条蛇的正前方,有一块小石头挡住去路,这条蛇仍然可以往正前方继续前进,不必改变它原来的前进方向。因为蛇的身体移动,跟他前进的方向,并不是成一直线。它的身体,经常向两边摆动,所以即使在正前方,有一块石头挡住它的去路,它也可以摆动身体,绕过石头,从旁滑过,继续前进。在第一阶段两倍船长的前进距离内,船只是没有办法离开他原来的航迹,在这个时间点,就像我们上一段所看到的,船头船尾都会留在原来的航线上(虽然有船尾反移,但是会先撞到船头)。要经过两倍船长的前进距离,进入第二阶段(从两到四倍船长的前进距离里),我们的船头与回旋支点,才会离开原来的航线,船尾还是留在原来的航线上,但是船头已经可以别开。如果有一个小的目标,是位於船只2到4倍船长的前进距离之内,我们可以尝试用,摇头摆尾来摆脱它。在这种情境下,适当的操作应该是,利用满舵先把船头转开,在过了2倍船长的距离后,船头开始离开原航线之时,用反向满舵向另外一边做船尾反移(sidekick),把船尾从原来的航线推离,以避免碰撞。
那到底我们应该,在什么阶段?使用反向的满舵,来做船尾反移推开船艉。在理论上,理想的位置应该是,当船头离开了原航向(即过了转折点,船头开始偏向用舵的一侧),目标在我们回旋支点的方向时(或是船艏楼的边缘Break of Fore Castle时),做反向满舵。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到,船只可能会转向过度,即使我们打了反向满舵,船只还是保有原来的转向趋势,无法及时将船尾甩开。成功或失败,要看经验与运气(不可抗力即风力与流水的作用),即便不成功,至少碰撞力道与动量较小,船体受伤也较小。用舵的时机,需要的是经验,这是书本上,所无法一概而论的,要看天时地利人和,那这些讨论又有何用?没有知识,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经验与技术。
完美的回转
请参照下面图片,这条大船撞到一条正在锚泊的小船,因为前进距离已不足3倍船长(请实际比较图上,大船的长度与小船的距离),虽然使用了满舵回转,碰撞仍然发生在回转的第二阶段。依照前面对回转第二阶段的说明,可以预测船头已经离开原来的航线,但是船尾还是停留在原来的航线上。这时候的碰撞点,都是本船的船尾部位。
这时的操作应该是:
- 1. 当船头离开了原航向(即过了转折点,船头开始偏向用舵的一侧),目标在我们回旋支点的方向时(或是船艏楼的边缘时),做反向满舵,
- 2. 在本船跟抛锚船的方向平行的时候,制动本船的回转,然后看是否本船能够停止回转,保持与锚泊的小船平行通过。
- 3. 如果本船无法让回转停止,或者是回转的速率太高或者是或过度回转,会造成船尾去碰撞到锚泊船。
- 4. 制止船只的回转,并不是本船应该使用多大舵角的问题?而是对船只的回转速率,有没有掌握的问题,若是回转速率太高时,就是使用反向满舵,也无法控制航向。这是第六章,操船的艺术要讨论的题目
如果我们要讨论完美的操船,首先要考虑需要转几度?让我们先想想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两条船的航向平行,互不重叠,则不论这两条的船速为何,都不会有碰撞的可能。对一条追越船而言,如果被追越船不在正船头,只要本船能够稳定在与它相同的航向上,即使有碰撞,也只是擦撞。因此,锚泊船艏向是270度,本船是300度,需要转30度并稳定在270度。一个左满舵下去,要等船头开始回转至285度或290度时,就要压反向的右满舵。何时压反舵?要视回转速率而定。如果回转速率是每分钟10度,比较慢,也许在船艏向290度时,才开始回舵压舵。如果回转速率是每分钟15度,比较快,在船艏向在285度时,就要回舵压舵。多少回转速率要用多少反舵角?或是压反舵多久?这些要在平时注意观察,才会心中有数,不可一概而论。
对於一条总长230米航速15 节的船,3 倍船长为690米。船用15 节航行,前进690米距离需要1.5分钟。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最初的2倍船长(1.0分钟时间)距离,本船船艏是几乎不动的。如果我们等待转弯速率趋於稳定,我们将只剩下0.5分钟左右,可以去等待和观望。但是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等待和观望。所以,当本船的船艏开始转折时,我们只能立刻采用反向满舵去制动。请参照蛇左边的图形。这也是“循环满舵”紧急停船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
要在这里讲讲完美的操船,是比较简单的。可是在实际的情况下,这种操船的方法,需要很多的经验与实务。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这种处境感识、操作的预设、处理船舶的运动、船头与船尾在不同回转阶段的时候,不同的运动方向、如何利用反向满舵去制动回转速率、在目标哪一个角度或是相对方位,该去压反舵?如果说,我们没有具备这一方面的知识,或是这种处境感识的话,当然更不可能了解,正确的操作是甚么? 这就是我们要在这做纸上谈兵的原因,也是培养我们操船的直觉与灵感,潜意识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现在的船长,要面对太多的挑战,愿意再看看,再研究的意愿不高。各位如果知道人性的三大基本需求,追求刺激也是其中之ㄧ,无聊的时候,在回头看看这篇随笔,将会发现一些乐趣。如果你是前面所说的: 在回转第二阶段发生碰撞,存在著人为的操船不当,回来寻求解答的,将会发现一些痛苦。如果各位只是路过,知道操船存在著简单的物理,也会发现一些兴趣。
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