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近接避碰 自序言
自序
不论是”近接避碰”或是”进阶避碰”,本书都是名至实归。 Apple falls not far from the tree. 瓦罐不离井边破,将军难免阵上亡,事有必 至,理所必然。碰撞一向都是船员最大的梦靥,尤其是,无法了解碰 撞原理的人。所以想要成为称职船副或船长,都要经过几年痛苦学习 的煎熬,才能够渐入佳境,有时候可能永远无法顺利过渡。做到船长, 还是会有紧张,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不时出现在避碰的场景中。 直到跑船生涯后期,才会觉得比较轻松,但并不是因为避碰的技术比 较成熟,而是因为家里的经济压力比较小,才能放心操作。如果家里 还有经济压力,就是做到船长,也还是日无宁日,进到拥挤水域,仍 不免胆颤心惊,抑郁寡欢,这就是笔者早年的真实写照,也是跑船生 涯轻松不起来的原因。
但是这种情形,应该很快就会打破,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人工智慧 的时代,自动避碰雷达不应该只是提供一些,诸如他船的航向航速, 风向水流与最近距离等测绘来的资料,这些东西好像有用,可以让我 们更清楚认识,海面上船只的动态,其实这些测绘资料对我们都没用, 我们只要想一想,要做避碰,我们只需要使用相对运动线,与雷达的 尾迹显示,由相对运动线可以看出它船的最近距离与碰撞态势,尾迹 可以显示他船的大概航向与航速,至於最近距离到底是 0.5 海里或是 1.0 海里,他船航向是 225 度还是 250 度,这些机器做的事,对我们来 说,还真是难以言说,甘我们甚么事。自动避碰雷达应该可以进步到, 依照他船的航向航速,方位距离,自动做出避碰的动作,并且在几个 可能的预案里面,选择最好的方案。就好像现在的 Alfa go,可以打败 世界棋王是一样的,所以避碰运算的原理,最后总是会被物理学家推 断出来, 作出自动避碰的程式语言,现在已经有自动避碰汽车,那对 我们在职的船员来说,真可以说是一种打脸。电脑都可以自动避碰了, 为什么我们船员,只知道避碰规则,不知道避碰的原理,还停留在帆 船时代,在哪里莫名奇妙,死撑活撑,表现淡定。笔者相信被电脑软 体打败的棋王,也会有一种冲动,想要去知道电脑的思考逻辑,或者 电脑只是靠著资料库内的大量记忆,来和人脑对抗。本书就是我们避 碰的思考,但绝不是以思辩空谈为乐,书中更以直觉的养成,慢慢启
自动避碰船舶,现阶段只是理想,电脑计算再怎么样,快速精准, 自动避碰程式做的再好,对船外的环境检测,都不可能比的上人类大 脑,各位不知道有没有做过,船外摄影,怎么眼睛看的清清楚楚,远 远近近大大小小的船只,照相机就是照不起来,如果想照,就得把船 绑起来,不可以摇,快门要做长期曝光,要不然那些小船、小星星、 小灯火就照不出来。不像有经验的船员,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其中远 远近近大大小小的端睨,所以海员们,我们还是有工作要做,人员永 远也不可能被从船上淘汰出来,既然要做,那就先得把功课做好。这 是没有侥幸的,如果我们不能了解避碰的原理,只有盲目相信电脑设 计的程式,那就太过可悲了。
学术界对避碰专题的研究,汗牛充栋,有法规面的,有工程面的, 但是对实际上在船服务的船长船副,技术面的帮助有限,见树不见林, 就像前面自动避碰雷达提供的帮助是一样的,使用舵角是 25 度或 20度? 来船是右舷 30 度或 40 度接近? 对我们避碰的操船,有甚么不 一样,又有甚么用处?在职海员对避碰的研究,也很少见到发表,难 道航运界的前辈,对避碰都没有感觉,认为大家只要遵守 COLREG 避 碰规则与公司的当班航行守则,就可以高枕无忧,当然这是自欺欺人, 不得已的事,是没有办法的现状。船舶避碰没有被深究,大部分的避 碰课程,都只是讲究避碰法规的条文是否熟练?对於真正需要的避碰 参数,例如,两船碰撞距离 4 海里时,至少需要转向几度才够?为甚 么碰撞距离只有 2 海里时,转向角度就需要原来 4 海里时的两倍,才 能安全通过?到所牵涉到的种种船只回转性能,都没有触及与完全了 解。碰撞距离与两船的距离有甚么不一样?为甚么船员需要的是碰撞 距离?碰撞距离的定义是甚么?这些都是,我们每天航行当班的时 候,随时要用的实务,有人也许要反问了,避碰需要转向的度数?要 看来船的方位航向航速而定。这些参数,恰恰是自动避碰雷达才能够 提供的东西,事实上,这些参数,却是不相干的数字。谁开车还带著 一部雷达,都是凭直觉来反应。船只会不会出事? 关键只有一分钟, 一分钟前,反应过来没事,慢了一分钟就会出大事。事实上本书并不 是博士班的课程,只是把我们心中最空虚的这块,把它补起来,在做
避碰实务分成几个部份,目测避碰实务,雷达避碰实务,航路避 碰实务,操船避碰实务,人因避碰实务,掌握前面四种技术,还是不 能避免碰撞的发生,错误机率最高的,却是人因避碰实务。想要避免 人为因素造成的碰撞,绝无侥幸,只有一步一脚印,做好自己的基本 功。事实上,很多的事故就是专业知识不足,人为因素只是一个标签, 用来掩盖诸如紧张,焦虑,恐惧,惶恐等情绪,这些情绪原因只有一 个,不确定性。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要不害怕也难。要做 情绪管理不是深呼吸,参禅打坐,修身养性就可以,消除所有压力的 来源。不确定就是专业知识不足。遇到不懂不会的事情,不确定感随 著事态的发展,越来越强,紧张,焦虑,惶恐等负面感觉,也越来越 强,直到碰撞发生,有如当头棒喝,直接进入放空的阶段,产生碰撞 反应,僵尸态。一次经验一次教训,很可惜的是,事故不能提高专业 水平,只能提高警觉性,更小心更耐心更注意,事故带回来的是初心, 把我们跑船年轻时的戒慎恐惧,又带回来了,结果那些紧张,焦虑, 惶恐又回来了,周而复始,让在海上的日子,永无宁日,造成的身心 伤害,就不是荣誉退休,可以弥补的。如果没有不幸事故发生,却又 疏忽,把错误当作是实务,把船多交通密集当作是日常作业,习以为 常,不以为意,造成事故后,又再后悔不止。三十年后,一切又从头。 说的就是,这种无知,所造成的恶性循环,对公司的管理部们来讲, 也是永无解决之日。
本书虽然对口的是在职海员,真正解救的是,却是手里没有舵轮 的高级主管?如果能多培养与留下一些适任的台湾船副,以后台湾船 公司的高级主管,才不会变成大陆人,这是我们同舟一命的事业,每 一条船上,至少都应该备置本书,让上船的船副船长,有可以研究讨 论发展养成的机会,因为书上提供的知识,不是所有船型都可以适用, 对您的船队来说,合适的操船参数,就要靠您船队的弟兄,才能够总 结出来,这要公司船队整体的力量,不是靠肯花一点钱买书的个别同 仁,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
小心驶得万年船,这个小心,应该是充分的事前准备,不是人到 海上,工作量急剧上升后,才患得患失的瞻前顾后,慢慢的看看这个,
想想那个,试著从最混乱的场面,去收集最有用的资讯,看著前辈紧 张的怕东怕西,自己惶惶然的跑前跑后。航运界不是没有能人,能够 识破这点机关,只是少了那么点机缘,没有那个契机,能把避碰的常 识,综合起来,成为实用的科学,加之时代进步,老成凋零,新的雷 达避碰实务,还没建立(第三章以自动避碰雷达目标,判断 1. 碰撞危 机 2. 碰撞距离与 3. 碰撞时间)。;目测避碰实务,又要消失(第五章 碰撞危机);航路避碰实务,没有能与避碰的需求结合,造成额外碰撞 与近接的局面(第九章航路规划);操船避碰实务,又常常造成船只失 控(第六章操船艺术)。这是几个残酷的事实,笔者常常翻阅各国的碰 撞案件调查报告,可以说,这不是单一现象,全世界的航运界,都是 一样,各位读过本书,日后再有研究相关案例,尽可印证笔者所言, 是否正确? 再明白的说一句,本书的观点,到现在还是全球独家,虽 然笔者与各位一样,对 COLREG 避碰规则不甚了了,经过一番番的研 究,才能明了条文上的文字,实际上都是有它的用意(第七章、第八 章)。加之笔者事必亲躬的个性,对於大家都不敢碰的领域,诸如多船 只避碰,狭窄水域避碰,高速船避碰,都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与实务基 础,”近接避碰”更是职业上,需要经常接靠它船的从业人员,包括拖 船,补给舰,海巡署,海军舰艇等必备的工具书。十年前,有个机缘, 本书早期的版本 MANAGING COLLISION AVOIDANCE AT SEA,能在英国 航海协会,集结出版,英国皇家海军的训练准将,非常称赞,要求皇 家海军的舰艇,每船必备一本。当然那时的版本,不够完善,研究还 不完备,在台湾知道的人也不多。现在的中文本,又经过 10 年,共做 了 5 次改写,虽求各方英豪共襄盛举,却不可得,能够在台湾完整的 发表,皇家海军如果知道,恐怕需要找人来好好翻译一下,才能得其 精髓。当然这都要感谢船长公会理事长徐国裕船长,能提供这样一个 机会,让本书能由公会发行,服务乡亲。更需要感谢的是船长公会秘 书长
李蓬船长,热心船员专业的提升,多次热情邀约讲座,并不辞辛劳,为本书一再校对排版,争取本书先以中文版面世,让台湾船员的实力,能让世人尊敬,至於中文译词与国立编译馆不同的地方,就得请读著见谅。争名求利,本书都谈不上,这些研究,只是将笔者当年跑船受到的煎熬,化作各位以后成功的踏脚石。台湾船员正站在历史的转戾点,我们有全世界港口最密集的海岸 线,是全世界船公司最密集的岛国,还有全世界最悲情的海事文化, 〈船歌〉,〈男儿哀歌〉、〈惜别夜港边〉、〈船上的男儿〉、〈港 都夜雨〉、〈安平追想曲〉、〈心爱的再会啦〉,我们可以抒情,但 不可以丧志。再多的避碰体验,没有系统的了解与理论的支持,我们 不知道自己的经验,是否值得传承,更无法与时俱进,开花结果,当 然这也是笔者这 15 年来的不断反省自问,到底写的这些东西,有甚么 用? 依据 P&I 的统计,现在船员普遍缺的是,对船只回转性能的了 解,这件事只要看 COSTA CONCORDIA 歌诗达协和号 2012 年搁浅全损, 就可以知道,这可不是随便讲讲。回转性能的了解,包括 3 个部分, 回转支点,回转半径与回转速率。回转支点是 17 年前我亲自登门,在 启蒙方信雄船长家里求教的,那时我虽然已跑了十年船,做过红牌大 二三副,年过四十三,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回转半径也是 10 年前,偶 然才知道的,回转速率,却是最晚 3 年前才知道的,那已经是我离开 学校 30 年以后的事,所以人生的跨度,没有保证一定的了解,能生成 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何况没有念兹在兹的探讨。笔者相信这些知识, 最后的集结,代表的是自己的一份责任,也是世界航运界对避碰实务, 需要做出真正改变的开始,多年来,才会持续以英文著作。中文版不 但价钱少了一半,更显现了中文在学术领域的优越性,只要五千字, 就可跨领域学习,如果没有船长公会催生的中文版,各位最少需要五 万字的实力,才能掌握英文版的说明。各位如果读的辛苦,只是不够 熟练,长期记忆不够,不必急,慢慢来,利用时间练习,经过 2 个月 的时间,成效就会慢慢显现。古人说心存不欺,是不能自欺,尽信书 中所言,也不能欺人,未加验证,就随意引用,学而不思则罔,这一 层小心求证的功夫,才是我们台湾职业海员的骄傲,也是以后我们台 湾船员立足世界,再造航运大国的凭藉。
海上的健儿们,吾其共勉之。作者谨识於 台北海洋科技大学 2017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