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国台办一封公开信
各级领导大家好,我是李文愚,去年5月我还在台北海洋科技大学做航海系主任的时候,有在国台办的网站上面留言,但是没有接到任何回应。最近是看到两位友人发表,英国Maritime 2050年计划,与美国友人给我的留言,英美两国对於海运事业的追求,让我觉得甚为可惜。去年7月底。我就从学校出来,准备好了,要为中国航运界出一份力。末学前后参加过两届海峡两岸海运风险研讨会,将我的理想抱负,向与会的各位学者专家报告,不过受限於末学,没有相当的学历,所以未受与会学者专家的重视,我的学经历,如下面的附件。
英国谋求在21世纪,重新主导世界的海运界,美国也是投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这些都是在抓瞎,就是因为现在学术界陷入死胡同,往往为论文的堆砌,组成高高的壁垒,讲究学术依据,造成只有专家,没有通识,连常识也不足,见树不见林的窘境。
末学也不是一生从事学术界的工作,身为船员与航运公司训练中心的讲师16年,加上自己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贡献所学。台湾不是,联合国的会员,人力资源有限,不适合我的研究推广。
末学的著作,在2007年英国航海学会出版发行,是海上避碰管理Managing Collision Avoidance at Sea, 这是可以查考的,就已经超越英国航运界,2017年是在台北船长公会新出版的近接避碰,理论与实务上,完备了避碰的应用与规范。末学从1999年的时候,开始研究船舶操纵与避碰原理,船员模拟机训练等主题,对避碰的研究,非常专精,但是研究成果,是以知识背景为主。直到2010年有机会重回船员训练中心做讲师,主导驾驶台资源管理,与人为因素领导管理的课程,驾驶台资源管理是美国式的课程,其成效由驾驶台资源最多的美国军舰,接连碰撞,就知道是不切实际,是理论派,但却是STCW 公约主导的训练,也是中国配合公约要求,无主导能力的训练课程。人为因素领导管理是英国式的课程,注重个人层面,提醒航运界防止人员的疲劳,其他主题如决策,错误等,都还是在探讨的层面,没有实用性,但是英国作为一个航运古国,却有足够的自信,抵抗STCW公约的压力,改变美国式的训练内容,主导自己认为对的课程内容。一个美式的训练,注重的是驾驶台的资源,英式训练是注重个人因素,所造成的海上重大事故,各有所偏各有所废,但都不能达到实用的目的。可以说美式训练注重的是管理学,英式训练注重的是心理学,这两大学科都是西方学术界研究近200年的东西,所以工程浩大,可想而知,中国如果想要主导新一代的海运事业,要从学术界找的出,一个能够纵观全局的人,以现在中国学术界,竞逐学术论文的风向,除非是有英国的国家队出马,Maritime 2050才有可能,不要忘了,英国的时间设定是2050,是三十年后,到时我的骨头都可以打鼓。
中国要主导世界的海运界,三年就可以改变,十年就有成效,这是中国速度,现在台湾人都称中国为强国,海运要不要强。
英美两国使用的驾驶台资源管理与人为因素领导管理的训练课程,主要目的是防止碰撞与搁浅。防止避碰,我是专家,防止搁浅,就要防止人员疲劳。防止重大海事案件,还是要从了解事故成因,开始著手,末学对此相关的研究与思索探讨,从末学的人性冰山理论开始,便与现今的学界分道扬镳,这一点基本的发现都没有,其余的教育方法,训练课程,公约要求,包括航海仪器的设计,操作原理,都不符合人类天性,改弦更张,势在必行。这一点从自动避碰雷达,公约强制装设以后,十年后碰撞事故,并没有相对的减少,后续的结论认为,碰撞发现是人为因素造成,公约又要求船员受训人为因素,到现在已全部训练完成,对船员的帮助,可以说是没有,然而船只却越来越大型化,这就是世界航运界的盲点,与全世界海运国家新一代的威胁,像桑吉轮在长江口爆炸,地点若是换在任何国家的港口,人员是任何国家的船员,后果都是不堪设想,能够设立新的全世界海运界标准,确实是刻不容缓的。
航运是国家的第四武力,中国要强,海运不可不强,中国数十年来的口号是要超英赶美,末学的研究已经超越英美两国,真理如果只是吹嘘,真假立见,科学不外有系统的常识,理论是否正确,推论是否合理,实务是否可验,如果中国不能重视,我的呼吁,末学只有往海外发展,我一向是英文写作,主要受众也是以国际海员为主。
中国的大连海事大学是联合国海事组织认可的世界海事大学,但是却不在中国的双一流计画里面,一流大学之列,显示中国人的自信心不够,不知道中国能够对世界的海运界,起到什么样的贡献,所以没有一个海运安全论述与事故理论基础,中国人的底气是虚的。
末学作为训练中心的讲师,也没有终身从事,这一方面的追求与思考,但是在就职的期间,各种想法就路续出现,这不能说是末学的骄傲,也不是末学的天份,我花的时间,其实比谁都多,有时觉得这是一种使命,末学只是一个平台,配上这种个性,若有所得,可以提供世界航运界的参考。我要做的研究面向,广度,深度大致已经齐全,去年五月,我在国台办的留言里面,谈的七个研究面向,现在大概都已准备好,所以现在要利用最后一次的机会,向中国的航运界呼吁,如果中国人不能用,转为他国所用,到时中国反为不美。
相对於英美两国的大量资金投入,想必能够吸引到有志之士,我觉得这是中国方面,应该要正视,并急起直追的,事情的本质,不会因为谁先后获得,或是先后了解而改变。所以末学不是发明家,也没有发明这些原理理论与实务,就好像在末学的研究之中,认为人的都是受限於,我们意识层面七样工作记忆的区块,是肤浅的,平常我也是常人,能够浮现在意识层面的东西有限,所以要藉著教学的方式,帮助潜意识组织与思考。我们脑子里面的思想体系,理论基础,创见都是属於潜意识层面,就是聪明如牛顿,爱因斯坦等等,都没有办法主导自己的潜意识,所以我们有什么与以前人不同的看法,对末学来讲,都觉得是一种使命。今天我不提,不写,不说,随著时间的推移,会有另外一位人会看到,听到,说到,想到。其实人都是会灭亡的,谁先谁后无所谓,只是会有一个国家得利,造成国力强弱的差别。人生在世有限,往往被惯性主导,国家也不例外,没有刺激,就没有进步,问题是谁要去戳,谁要去当真,这个国家的气运,在时机点上,有没有把握好,国力就会有差,这是我对中国的期许。
以末学近年的研究主题,人为因素来看,其实不只有海运界有关,航空业,高铁业,运输业,只要是有人员操作的机具,都是相关,重大事故的代价如果太高。改变才有可能发生。要在和平的年代改革,就只有革命,国父说的革命要成功,要有三种人,革命家,宣传家,实行家,末学现在是宣传家,道不传,乘枎浮於海,行将网海浮沉,2050,於我何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