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論是”近接避碰”或是”進階避碰” ,本書都是名至實歸。 Apple falls not far from the tree. 瓦罐不離井邊破,將軍難免陣上亡,事有必至,理有必然。 碰撞一向都是船員最大的夢靨 ,尤其是,無法了解碰撞原理的人 。所以想要成為適職船副船長,都要經過幾年痛苦學習的煎熬 ,才能夠漸入佳境, 有時候可能永遠無法順利過渡,做到船長,還是會有緊張,不安,恐懼等負面情緒,不時出現在避碰的場景中 。直到跑船生涯後期,才會覺得比較輕鬆,但並不是因為避碰的技術比較成熟, 而是因為家裡的經濟壓力比較小,才能放心操作。 如果家裡還有經濟壓力,就是做到船長,也還是日無寧日,進到擁擠水域,仍不免膽顫心驚,抑鬱寡歡,這就是筆者早年的真實寫照,也是輕鬆不起來的原因。
但是這種情形,應該很快就會打破, 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人工智慧的時代, ARPA 雷達不應該只是提供一些,諸如他船的航向航速 ,風向水流與CPA等測繪來的資料 ,這些東西好像有用,可以讓我們更清楚認識,海面上船隻的動態,其實這些測繪資料對我們都沒用,我們只要想一想,要做避碰,我們只需要使用相對運動線,與雷達的尾跡顯示,由相對運動線可以看出它船的CPA與碰撞態勢,尾跡可以顯示他船的大概航向與航速,至於CPA到底是0.5海浬或是1.0海浬,他船航向是225度還是250度,這些機器做的事,對我們來說,還真是管他娘的,甘我們甚麼事。ARPA應該可以進步到,依照他船的航向航速,方位距離 ,自動做出避碰的動作 ,並且在幾個可能的方案裡面,選擇最好的方案 。就好像現在的阿發狗,可以打敗世界棋王是一樣的,所以避碰運算的原理,最後總是會被物理學家推斷出來, 作出自動避碰的程式語言 ,現在已經有自動避碰汽車,那對我們在職的船員來說 ,真可以說是一種打臉 。電腦都可以自動避碰了 ,為什麼我們船員, 還在哪裡莫名奇妙,死撐活撐,表現淡定。筆者相信被ALFA GO 打敗的棋王,也會有一種衝動,想要去知道電腦的思考邏輯,或者電腦只是靠著資料庫內的大量記憶,來和人腦對抗。本書就是我們避碰的思考, 但絕不是以思辯空談為樂,書中更以直覺的養成,慢慢啟發感覺,邏輯循序漸進,整合在船的各類知識,解決我們的盲點與弱點,最終的應用為目的。
自動避碰船隻,現階段只是理想,電腦計算再怎麼樣,快速精準,自動避碰程式做的再好,對船外的環境檢測,都不可能比的上人類大腦,各位不知道有沒有做過,船外攝影,怎麼眼睛看的清清楚楚,遠遠近近大大小小的船隻,照相機就是照不起來,如果想照,就得把船綁起來,不可以搖,快門要做長期曝光,要不然那些小船小星星小燈火就照不出來。不像有經驗的船員,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其中遠遠近近大大小小的端睨,所以海員們,我們還是有工作要做 ,人員永遠也不可能從船上淘汰出來,既然要做 ,那就先得把功課做好 。這是沒有僥倖的 ,如果我們不能了解避碰的原理 ,只有盲目相信電腦設計的程式 ,那就太過可悲了。
學術界對避碰專題的研究,汗牛充棟,有法規面的,有工程面的,但是對實際上在船服務的船長船副,技術面的幫助有限,見樹不見林,就像前面ARPA提供的幫助是一樣的,使用舵角是25度或20度? 來船是右舷30度或40度接近? 對我們避碰的操船,有甚麼不一樣,又有甚麼用處? 在職海員對避碰的研究,也很少見到發表,難道航運界的前輩,對避碰都沒有感覺,認為大家只要遵守COLREG與公司的當班航行守則,就可以高枕無憂,當然這是自欺欺人,不得已的事,是沒有辦法的現狀。船隻避碰沒有被深究 ,大部分的避碰課程 ,都只是講究避碰法規的條文是否熟練? 對於真正需要的避碰參數,例如,兩船碰撞距離4海浬時,至少需要轉向幾度才夠? 為甚麼碰撞距離只有2海浬時,轉向角度就需要原來的兩倍,才能安全通過? 到所牽涉到的種種船隻迴轉性能,都沒有觸及, 碰撞距離與兩船的距離有甚麼不一樣? 為甚麼船員需要的是碰撞距離? 碰撞距離的定義是甚麼? 這些都是,我們每天航行當班的時候,隨時要用的實務,有人也許要反問了,避碰需要轉向的度數? 要看來船的方位航向航速而定。這些參數,恰恰是ARPA才能夠提供的東西,事實上,是不相干的。現在還不必這麼麻煩了,AIS上面,就都有了,而且比ARPA還準,又沒有時間差與雷陣雨雪干擾的問題。事實上,這些參數,卻是不相干的數字。本書並不是博士班的課程,只是把我們心中最空虛的這塊,把它補起來,在做避碰的時候,不再靠著我們的膽量,測試著我們的耐心,依賴著我們的經驗,憑藉著我們的權威。
避碰實務分成幾個部份,目測避碰實務,雷達避碰實務,航路避碰實務,操船避碰實務,人因避碰實務,掌握前面四種技術,還是不能避免碰撞的發生,錯誤機率最高的,卻是人因避碰實務。想要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碰撞,絕無僥倖,只有一步一腳印,做好自己的基本功。事實上,很多的事故就是專業知識不足,人為因素只是一個標籤,用來掩蓋諸如緊張,焦慮,恐懼,惶恐等情緒,這些情緒原因只有一個,不確定性。要做情緒管理不是深呼吸,參禪打坐,修身養性就可以,消除所有壓力的來源,不確定就是專業知識不足。遇到不懂不會的事情,不確定感隨著事態的發展,越來越強,緊張,焦慮,惶恐等負面感覺,也越來越強,直到碰撞發生,有如當頭棒喝,直接進入放空的階段,產生碰撞反應,僵屍態。一次經驗一次教訓,很可惜的是,事故不能提高專業水平,只能提高警覺性,更小心更耐心更注意,事故帶回來的是初心,把我們跑船年輕時的戒慎恐懼,又帶回來了,結果那些緊張,焦慮,惶恐又回來了,週而復始,讓在海上的日子,永無寧日,造成的身心傷害,就不是榮譽退休,可以彌補的。如果沒有不幸事故發生,卻又疏忽,把錯誤當作是實務,把船多交通密集當作是日常作業,習以為常,不以為意,造成事故後,又再後悔不止。三十年後,一切又從頭。說的就是,這種無知,所造成的惡性循環,對公司的管理部們來講,也是永無解決之日。
本書雖然對口的是在職海員,真正解救的是,卻是手裡沒有舵輪的高級主管,你可以拿你一個月20萬的薪資,去讓一些無知的船員去玩嗎? 如果能多培養與留下一些台灣船副,以後公司的高級主管,才不會變成大陸人,這是我們同舟一命的事業,每一條船上,至少都應該備置一本,讓上船的船副船長,有可以研究討論,發展養成的機會,因為書上提供的知識,不是所有船型都可以適用,對您的船隊來說,合適的操船參數,就要靠您船隊的弟兄,才能夠總結出來,這要公司船隊的力量,不是靠肯花一點錢買書的同仁,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再明白的說一句,船隊如果沒有一船一本,您身為主管,就是不適任。
小心駛得萬年船,這個小心,應該是充分的事前準備,不是人到海上,工作量急劇上升後,才患得患失的瞻前顧後,慢慢的看看這個,想想那個,試著從最混亂的場面,去收集最有用的資訊,看著前輩緊張的怕東怕西,自己惶惶然的前跑後跑。航運界不是沒有能人,能夠識破這點機關,只是少了那麼點機緣,沒有那個契機,能把避碰的常識,綜合起來,成為實用的科學,加之時代進步,老成凋零,新的雷達避碰實務,還沒建立(第三章以ARPA目標,判斷1. 碰撞危機2. 碰撞距離與3. 碰撞時間)。;目測避碰實務,又要消失(第五章碰撞危機);航路避碰實務,沒有能與避碰的需求結合,造成額外碰撞與近接的局面(第九章航路規劃);操船避碰實務,又常常造成失控(第六章操船藝術)。這是幾個殘酷的事實,筆者常常翻閱各國的碰撞案件調查報告,可以說,這不是單一現象,全世界的航運界,都是一樣,各位日後研究相關案例,儘可印證筆者所言,是否正確? 再明白的說一句,本書的觀點,到現在還是全球獨家,雖然筆者與各位一樣,對COLREG不甚了了,經過一番番的研究,才能明瞭條文上的文字,實際上都是有它的用意(第七章第八章)。加之筆者事必親躬的個性,對於大家都不敢碰的領域,諸如多船隻避碰,狹宰水域避碰,高速船避碰,都提供了必要的理論與實務基礎,”近接避碰”更是職業上,需要經常接靠它船的從業人員,包括拖船,補給艦,海巡署,海軍艦艇等必備的工具書。十年前,有個機緣,本書早期的版本,能在英國航海協會月刊,做部分發表,英國皇家海軍的訓練主管,非常稱讚,要求皇家海軍的艦艇,每船必備一本,當然那時的版本,不夠完善,現在的中文本,做了5次改寫,能夠在台灣完整的發表,皇家海軍如果知道,恐怕需要找人來好好翻譯一下,才能得其精髓。當然這都要感謝船長公會,提供這樣一個機會,讓本書能提早以中文版面世,服務鄉親。爭名求利,本書都談不上,這些研究,只是將筆者當年跑船受到的煎熬,化作以後各位成功的踏腳石。
台灣船員正站在歷史的轉戾點,我們有全世界港口最密集的海岸線,是全世界船公司最密集的島國,曾經有全世界最密集的海事院校,還有全世界最悲情的海事文化,船歌,〈男兒哀歌〉、〈惜別夜港邊〉、〈船上的男兒〉、〈港都夜雨〉、〈安平追想曲〉、〈心愛的再會啦〉,我們可以抒情,但不可以喪志,菲律賓與大陸船員雖然多,都不能取代我們的位置,我們生就是服務大海的命,不像那些人只是來玩票的。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眾人只記得,他的但語,時也,運也,命也,卻不知道未雨綢繆,做好準備,無人不能自往,少了開路之人,再多的避碰體驗,只能在我們跑船最大的攔路石上,留下一些深刻的刻痕,無法破除障礙。沒有系統的了解與理論的支持,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經驗,是否值得傳承,更無法與時俱進,開花結果,當然這也是筆者這15年來的不斷反省自問,到底寫的這些東西,有甚麼用? 依據P&I的統計,現在船員普遍缺的是,對船隻迴轉性能的了解,這件事只要看COSTA CONCORDIA歌詩達協和號2012年擱淺全損,就可以知道,這可不是隨便講講。迴轉性能的了解,包括3個部分,迴轉支點,迴轉半徑與迴轉速率。迴轉支點是我的啟蒙船長17年前教的,那時雖然已跑了十年船,卻是無知,迴轉半徑也是10年前,偶然才知道的,迴轉速率,最晚是3年前才知道,那已經是我離開學校30年以後的事,所以人生的跨度,沒有保證一定的了解,能生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更何況沒有念茲在茲的探討,各位如果讀的辛苦,只是不夠熟練,長期記憶不夠,不必急,慢慢來,只要利用時間練習,經過2個月的時間,成效就會慢慢顯現。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同破窯賦寫的一樣,” 時雖不足,只宜守分安心,心存不欺,必有榮華之日。”,心存不欺,是不能自欺,盡信書中所言,也不能欺人,未加驗證,就隨意引用,學而不思則罔,這一層小心求證的功夫,才是我們台灣職業海員的驕傲,也是以後我們台灣船員立足世界,再造航運大國的憑藉。
海上的健兒們,吾其共勉之。